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中医诊脉 中医脉诊—中医脉学

中医诊脉 中医脉诊—中医脉学

时间:2022-03-16 01:10:31

相关推荐

中医诊脉 中医脉诊—中医脉学

第一章脉学概要

一、脉学的起源中医脉学起源于两千五百年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素问》及公元前5世纪秦越人(扁鹊)的《八十一难经》。在这两部经典著作中,有关脉学的论述颇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这里着重地讨论了以脉诊决死生的临床意义,认为脉道是血液归聚的地方,借其气的推动作用而血液在经脉中运行。所以,脉之盛衰者,以候气血的虚实,故知长脉象表示健康状态,短脉象表示气虚,数脉象表示热烦,大脉象表示病情发展,上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上,下部脉盛者表示邪壅于下,故腹满而胀。代脉象表示气衰,元气衰弱,细脉象表示气虚,涩脉象表示血少气滞而出现心痛,脉来混乱如涌泉,弦急而长,为病势加剧,必形色败坏;若脉来微微似有而不甚应指,如弦绝的样子,是将要死亡的象征。《难经·第九难》中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耶?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这是从迟脉、数脉以辨藏府之疾病。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能够运用诊脉的方法来测知人体疾病的性质、轻重及预后,并能够根据脉象的异常变化来区别和推断各藏府的多种病变。同时,在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中,有关诊脉的方法记载亦很多,其中有三部九候,人迎脉口诊法,寸口诊法,尺寸诊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扁鹊对脉学的贡献很大,立论最早,因此在《史记》中有记载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惜无专书流传后世,甚为遗憾。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我国传世的第一部脉学专著,他整理了我国历代名医的脉法精华,并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心得,将脉学的种类分析归纳为24种,并采取了诊脉独取寸口的方法,明确了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为中医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脉学贡献较大的还有:后汉的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两部著作中,各篇章标题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首。可见,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学说,是以脉象作为辨病与诊断的重要依据的。他在脉象分类上,提出阴阳两大类,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是张仲景在脉学上的一大贡献。此外,唐

如果觉得《中医诊脉 中医脉诊—中医脉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