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齐飞之友】第六百二十一期 【想随笔记】 《临帖后记》作者:齐飞

【齐飞之友】第六百二十一期 【想随笔记】 《临帖后记》作者:齐飞

时间:2021-07-22 23:12:41

相关推荐

【齐飞之友】第六百二十一期 【想随笔记】 《临帖后记》作者:齐飞

《临帖后记》

作者 齐飞

《东轩笔录》是北宋魏泰写的“凡十五卷”的文言轶事小说。由于他和当朝高层交往甚密,所记时政多有内部信息,有相当程度的可信度,说是在野史料亦不为过,了解北宋太祖到神宗这六朝的旧事,可以从中官窥一斑。“照葫芦画瓢”的出处就在这里。“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从翰林学士陶谷悲催、伤感、无奈而又充满调侃意味的题壁诗句中,我想到了书法中的临帖,或者就是“照葫芦画瓢”吧!

清代李绿园写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中,也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照猫画虎!似乎也能和临帖牵挂在一起。

临帖是书法的专属用语。是艺术界的事。如果把“临”包括的意思应用到生活中去,则没有那份光彩照人的精气神了。比如鹦鹉学舌、比如东施效颦、比如生般硬套、比如亦步亦趋、再比如照本宜科等。所以,古人把含有丰富正能量的一个“临”字作为“帖”的前置定语,其精准度和需要性是难以另辟蹊径的。这一个“临”字,不但有效的避免了陶谷式的失落和“这大相公聪明得很,他是照猫画虎,一见即会套的人”的市井和钻营,更重要的是潜存了一种十分必要的学习精神。因此,临帖和照葫芦画瓢和照猫画虎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临是象形字,在殷周青铜器的铭文上,不难想像临字是从“臣”从“人”的。“臣”是竖起来的眼睛,居高临下俯视人间众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帝王像。这又让我联想到临帖,临者,帝王也;帖者,群臣也。学习书法的人,应该有帝王般的胸怀,制群臣于规钜之中,不能妄议其体,亦不能纵情其笔划,坐北向南,危襟正坐,君有君的样子,臣才能有臣的作为。除了应该有的帝王般胸怀,临帖还要具备帝王般的严谨,小心、细致、严密、周到甚至追求完美。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过“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可以对终身临帖的学人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临帖的外在服饰是学习,内在心肝可视为愽弈。与自己博弈,也是与古人愽弈。这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规则的愽弈,所以,这种愽弈多是痛苦的、无言的、冷寂的,有的时候也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一孤独的旅行,坚守和忍耐是临帖必须的过程,不可逾越也没有截径。“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而“博弈之道,贵乎严谨”(《西游记》第十回),说出了临帖的本质。

段玉裁《说文》:帖,帛书著也。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这就是碑帖了。临帖是约定成俗的简约用语,如果说成临碑帖,就不那么顺口了。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临”。为什么要“临”?理由也很简单: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是令人敬畏的!象形是文字的黎明,更是先人对自然的尊重。从文字的初始期到混乱期到“书同文”,其中所经历的漫漫认识甚至是血雨腥风是一个痛苦甚至残忍的过程。没有一个敬畏的心里和态度,临帖就会失之庄严。当然,临帖也是传承文明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古和今的两端,“临”如同一个指点迷津的老者,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引导着人们向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临帖有着启发心智的功能,其重要性就在这里。“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学古的目的是为了出古,从古人打造的艺术形式和境界里走出来,创造、创新出自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境界。深入到古人的“家里”,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然后长大成人后,自立门户,再构建自己个性化艺术的审美体系。

南宋理学家朱熹《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此先生之教,所以继往圣,开来学,有功于斯世也。”临帖是“继往圣”的手段,“开来学”才是临帖的最终目的。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临帖是技法层面上的垂练,所继承的是先贤圣人们的“面目”。技法易学而风骨难追,要想“开来学”,还要有“继往圣”的精神气度和超然物外的风骨。我常常告诫自己,不但要认真的临帖,而且要努力的“临人”,学习古人所努力争取的文化素养。在古人营造的文化天空里,吸收丰富的营养和欣赏多姿多彩的风景。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开来学”的基础。正如明朝王守仁《传习录》上卷有言:“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书法上的继往开来,仅靠临帖是绝做不到的。没有文胆就不会有笔情、没有学识在古人的墨池里就不可能游上岸,学古而不能出古,最终也不过是照抄古人影子和翻拍古人样子的的书写者,其存在意义是不大的。所以,我们在煞费苦心敬临经典法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和体悟以及创新也要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简介

如果觉得《【齐飞之友】第六百二十一期 【想随笔记】 《临帖后记》作者:齐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