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蒙氏早教:探索不要输在起跑线背后的真正涵义

蒙氏早教:探索不要输在起跑线背后的真正涵义

时间:2024-03-17 21:27:37

相关推荐

蒙氏早教一直备受关注,但其真正涵义却常常被误解。本文将揭开蒙氏早教不要输在起跑线的真正意义。作为一种启发式教育方法,蒙氏早教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感官体验,蒙氏早教鼓励儿童探索、发现和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自信、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因此,蒙氏早教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仅仅是提供学术知识,更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和生活技能,使其成为有思想、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的个体。

“不要输在起跑线”是每个中国家长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所以曾几何时有过一段这样的热潮,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教”。那今天就来谈一谈真正的早教到底是什么?

早教,是早期儿童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CE)的简称。这是从启蒙运动时代开始兴起的概念,传统上是指从出生到8岁所涉及到婴幼儿教育和养育。

早教的另外一个名字“学前教育”更明确的说明了早教的内容——就是在正式进入系统学习阶段之前的教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其实就是在进行婴幼儿早期教育。但是,家长对早教真的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一谈。

概括来讲,早教应该全方位的为未来的正规系统的学龄教育打好基础,让孩子可以更自信和顺利的开始未来十几年的学校征程。而这个基础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和训练动手技能,还包括心理层面,例如在脱离父母家庭时的安全感,以及在陌生环境人群中的社交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培养的方法是需要机构的系统课程和家庭教育共同完成的。

系统课程就必须要说一说风靡全球的蒙台梭利教育了,它有着非常科学系统来针对0-3岁,3-6岁,甚至还有针对6-12岁,12-18岁和18-24岁的教育。

今天我们仅针对0-6岁阶段概括以下几点蒙氏教育的特点:

1.蒙教是有目的和出发点的

适宜的环境和自身的活动都非常重要,但也要靠教育和成人的帮助,所以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使儿童自我发展”。既要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不仅要适应儿童当前的需要,也要为儿童的知识能力的转化做准备,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例如,教具的练习,可以引导幼儿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化,并培养学习兴趣、注意力、责任感、坚持性、探索的积极性、自学能力,这些都是入小学所需要的。

2.对自由的看法

蒙台梭利强调给儿童自由、主动、独立活动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的潜能得以发展,儿童的需要得以满足。同时儿童又必须学习控制自己,适应环境、社会的需要。例如,有自己选择教具的自由,但选择的范围限制在教师提供的教具。对教具必须爱护,遵守取、放的规则,当别人不用时才能取用。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掌握使用教具的时间、地点,选择同伴,但不能妨碍他人。儿童既有选择的自由,又必须遵守规则,纪律是通过自由而实现的,也就是“自律”。

3.关于感官训练的问题

蒙台梭利认为小的孩子学习一种技能要通过反复练习。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将很多真实的物体任他多次练习,但使用教具进行练习,既简便,又可多次重复。

而儿童的练习首先必须从感知练习开始,有具体的教具(实物),可以摆弄、操作、比较、分类、鉴别……经过多次手脑的活动,可以从对物体的外部认识发展到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儿童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就会对事物去进行概括,去发现思考、判断推理、举一反三……使思想抽象化、概括化,这是儿童自己对实物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而不是成人专门培养的。

4.关于想象游戏的问题

蒙台梭利认为6岁以前的儿童是“感知探索者”,会对实际环境中事物进行探索。很多研究和实验也证明,假象游戏有利于幼儿的联想和想象的产生。在游戏中把眼前的物体和头脑中记忆的印象结合起来,将真实物体象征为另一种物体,这种象征功能是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介”,是在其他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

5.教具和教法是教育手段,但不是教育目的

蒙氏教具很特殊,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材料不同。它是系列的刺激物,为的是用物体刺激儿童的活动,促进儿童不断地发展,并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和主动性,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包括发展儿童的独立、自信、责任心、自我教育、与人交往、合作……直到个性的形成。

它是蒙台梭利教育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代表教育的全部,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除了这些,蒙台梭利还是一种特别真实的教育。

物品上的真实

在教室中,我们提供给孩子真实的物品。吃饭的碗是陶瓷的,喝水的杯子是玻璃的。还有很多教具,都会用到这些真实的、易碎的物品。如果我们永远都只提供给孩子塑料的物品,那他就体会不到自己不小心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当东西摔碎时,我们不责怪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帮助他来面对这个自然的结果。

生活上的真实

我们喜欢把教室称作「儿童之家」,因为这里真的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扫地、洗毛巾、擦桌子、照顾植物、准备食物……通过这些真实的工作,孩子们学会了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照顾环境。在把身边的一切都照顾得很好的同时,孩子们的动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他们越来越专注,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

社会性上的真实

蒙台梭利的混龄环境提供社会性上真实的机会。环境中的孩子年龄有0-3岁和3-6岁。在生命的早期,3岁的年龄差,就是很巨大的差别了。3岁的孩子和6岁的孩子,就像是一个单位里的小年轻和老同志一样。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也会有一些交集。而正是这份交集,让孩子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相处。混龄的环境也让孩子明白:人的年龄虽然不同,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孩子本身的真实

虽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因为这两种教育模式差异确实巨大,所以确实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不同。有过传统幼儿园经历的孩子,他们在做完一件事情过后,会对成人说,“老师,我做好了。”“老师,你看。”事事都渴望成人的肯定和许可,也等着你对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发号施令。而一个典型的蒙台梭利儿童,做完一件工作后,通常会自己把工作收好,然后去选择下一份工作。或者自己去吃点心、上厕所、跟朋友聊几句,甚至是在环境中瞎逛两圈,游荡一会儿。总之,他们不需要向成人“汇报”自己的任何动向。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做真实的自己。

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本质之一:我们培养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造力与自主能力的未来主人翁。

如果觉得《蒙氏早教:探索不要输在起跑线背后的真正涵义》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