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邑国时代 邑国时代音响

邑国时代 邑国时代音响

时间:2023-03-28 00:15:28

相关推荐

邑国时代 邑国时代音响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爱我们的家乡,河南兰考县。

我们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大地,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更迭带不走我们对她深沉而又真挚的爱。

兰考,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 。兰考县在春秋时为户牖邑,秦朝于县北置济阳是兰考建县之始。公元前5年,汉光武帝刘秀生于县北济阳宫。

1825年,仪封县并入兰阳县,称兰仪县,仪封以乡隶之。1909年,为避溥仪帝讳,改兰仪县为兰封县。1954年6月,兰封县与考城县西部合并,以二县首字为名,称兰考县。

黄河兰考段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U”字形,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该河段为黄河标志性景观之一。毛泽东曾于1952年、1958年两次到此视察,并向全国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历史上曾流传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处,当地乡绅、学士邀请孔子逗留讲学,并竖“请见夫子处”碑纪念。被清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佰行,也在当地修建过请见书院,以弘扬儒家文化思想。

仪封三弦书是发源于兰考县境内最早的民间说唱艺术,可上溯到宋朝,有80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阳武县仪邑(今兰考县仪封乡)的几个艺人被征为劳役参加建长城。休息之余,在扑楞鼓上装上三根弦,弹唱家乡的民歌,用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艺人回到家乡,用桐木和梨木仿造扑愣鼓的外形制作成三弦琴,将历史故事和当地流传的笑话编成唱词,弹着三弦琴说唱。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原兰考县城关北黄河堤顶上,紧靠兰考菏泽公路西侧,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团中央等六部委确定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月,焦裕禄烈士墓被国务院增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传于民间的 姬家唢呐,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姬家唢呐吹奏主要是唢呐、笙、卡管、铜器、闷笛、三眼黑脸、猫脸筒等乐器配合使用姬家唢呐音韵饱满、高亢响亮、音正、模仿唱腔逼真。会运用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颤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

一览深圳的城市展览馆[耶]

风中的舞步

跟朋友一起去深圳,说实话,龙华城市客厅让我感受到深圳高科技的魅力,它就是典型的城市展览馆。龙华城市客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红山6979商业中心东北侧,是龙华步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实践“数字龙华”战略的大背景下,打造的一座高度自信、坐标未来的城市展览馆。设有“城的融合、产的协同、人的体验”展示区、数字化智慧展示平台、龙华IP专属展示平台,以及龙华区数字经济代表企业集中展示窗口。整馆以“龙华欢迎你”为主题,实现规划+产业+企业成果展示。龙华城市客厅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由两层展厅空间构成,全面深入的讲述了龙华建区历史、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人文气质、数字龙华建设成果和重点产业布局等内容,展示着“客家之邑”、“红色之地”、“现代之城”、“时尚之都”四张龙华城市名片。展厅内设置多种有趣、交互性强的装置,参观者可以现场沉浸式感受数字化、科技化设备带来的独特体验。展馆整体风格按照“打造工业质感、时尚品质、科技场景、生态廊道有机统一的美丽新龙华”要求,塑造了高端、大气、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整体形象。深圳一游,我深深感受到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与实惠,开阔了视野,明白了科技是振兴一方的根本,而深圳恰好走在时代的前沿!#网络名人看深圳#

#夏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作者:赵辉)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夏朝在考古年代划分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大量陶器的生产与使用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

在中华远古文明研究中,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商文化的文化年代类型,无不显示出以陶器类型特征的区分为标志,显现出陶器在早期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陶器是早期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重要依赖因素,是人类创造生产的重要工具,贯穿着人类文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陶器的类型与积累量在人类生活遗址的考古中,是考量遗址区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重要考古指标。

一个经常四处迁移的氏族或部落,其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极其有限,即使近代的游牧部落或民族,其文明程度都是相当原始的,难以形成影响广大区域的高度民族文化。因此,华夏文明的形成地区,应当不在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商文化的遗址范围内。

对于夏朝时期代表文化的夏朝国都,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夏朝是个高度文明的朝代。夏朝国都的人口规模与国都存在的时间长度,决定了夏朝国都的遗址其陶器或陶器残片的积累规模,是相当丰厚的。因此,在对夏朝国都的寻找与确定上,如果遗址内的生活陶器残片数量稀少,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厚度,将其定为夏朝国都,或者作为夏朝国都来考量,就是极其不负责任或缺少专业素养。

《孟子》记载,孟子曰:“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即使作为开创夏朝历史的大禹,其主要生产工作有一大部分为制作陶器,可见陶器在夏朝时期的重要作用,与陶器使用的普及和消耗巨大,可以说是当时的主要制造业。陶器的大量使用与破损,必然在夏朝国都遗址上积累大量的陶器碎片,因此,大量的陶器碎片是判定夏朝国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指标,缺少了这一指标,就可以完全排除其为夏朝国都的可能性。

从《孟子》的记载,我们还可以判断出,大禹生活或者建立国都的地区,还必须具有适合农耕生产必须的富饶土地与方便渔猎的河流、湖泊。二者也是判断夏朝国都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都地区富饶的土地与交错的河流湖泊,才可能是一个人可以同时进行农业耕种与渔猎的必备自然条件。

在夏朝国都区域性地理特征的判定上,我们可以参照《逸周书·度邑解》的记载:(武)王曰: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这段话的本意是说,我武王谋图涂山的九夷地区政权和殷商政权,是依照天命;从洛汭到伊汭地区,都处于水的北面,无险固的地势,与夏朝国都地区极其相似。而不是说从洛汭到伊汭地区是夏朝国都的原址、是夏朝国都曾经的故地,这也是造成现代寻找夏都工作发生原则性错误的根本原因。

其中也透露了一个被历史学界所忽略的重要信息,就是周武王第一目标是图谋九夷地区,第二才是图谋殷商政权。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许就是九夷地区正是夏朝国都的所在地,拥有丰富的资源与高度的文化、文明。而周公东征,其目标也主要是针对淮夷中的九夷与殷商残余势力。周武王与周公的两次军事行动显示,其时,淮夷、殷商、丰镐是三足鼎立的势力。殷商与周势力的实际情况我们都很清楚,而淮夷势力为什么能和殷商、周势力抗衡,却被我们所忽略。笔者判断,这或许就是前朝时期夏朝的中心区域,夏朝势力在军事与文化影响力的延续。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夏朝国都是处于河流北岸的广阔平原地区,无险固的地势去防范各部落氏族的进攻,彰显武王建立的周朝政权与各部落氏族和平发展的初衷与决心,向得到各部落氏族共同拥戴的夏朝政权学习效仿。

通过以上分析陈述,笔者认为,对夏朝国都遗址的寻找与确定,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夏朝国都位于河流的北岸,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固的军事要塞关卡;二、国都地区拥有富饶的土地,方便从事农业生产,便于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进而创造先进文明;三、国都附近拥有丰富的水源河流湖泊,便于渔猎,在农耕生产出现问题时,丰富的河流湖泊,也可提供满足人们食品生存的需要;四、以考古学的标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国都遗址应有丰富、大量的生活陶器残片积累层,显示夏朝国都的繁华与四方来朝、四方来贺的繁荣景象。国都遗址的生活陶器残片应丰富多样,而不能以墓葬中的陶器规模来考量夏朝国都。

根据笔者对夏朝全面、多方位、多线索的研究成果,位于淮夷涂山地区淮河流域的夏水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正是夏朝国都遗址的不二选择。其丰富的生活陶器文化,包含了各种考古学的文化年代类型,其人类活动至少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文化延续不断,并在春秋时期诞生了华夏文明的最早文化篇章《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描写佳人所在四方湖的一方——夏朝国都故地。(作者:赵辉)

曾国藩与范仲淹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要去对比!同条件、同环境地比较。最起码特定项目去比。

二宝

范仲淹先生当时请风水先生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先生说这是块绝地,会断子绝孙,劝他迁坟。范仲淹先生说,绝地就不该让别人去受。不迁坟。当时苏州有块风水宝地,范仲淹先生是宰相,又是苏州人,大家劝他买下来,子孙兴旺。范仲淹先生说,一家人富贵太小。他买下宝地办了苏州书院,培养人才。范仲淹先生死后,儿子又做了宰相,四个儿子都贵为官卿,且道德极高,后世子孙为官者屡出不绝,世世代代人才辈出,家族兴旺八百年。

趣玩酒桌派,邑起Gen Z时代![中国赞]4月23日,保乐力加#京东超级品牌日# ,抢满299减150限量神券、更有部分限量款满199减100、会员入会享15元组合优惠券,享高端派对潮流饮品#马爹利名士# ,清醇顺滑,易饮易调![灵光一闪]每周五逛京东参与#京东超级摇一摇# ,更多丰厚大奖等你哦~【转发+关注】本头条,5月6日揪5个小可爱各送出【XO小酒伴】一份哦~#头条抽奖# @头条抽奖平台 抽奖详情

上古时代,农历二月份的时候,也就是现在这个季节,路边会有人摇晃着木头铃铛,收集民间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民歌俗语。“行人振木铎徇于路而采诗”(这下知道文学家郑振铎的名字源自何处了吧)。

采集了民间的诗歌干嘛用呢?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这些老百姓的民歌,最后是要传达给天子知道的。

所以最早的中国诗歌,是古代中国统治者体察民情,调查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那么,这些下沉到民间采风的一线调查员,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男子六十岁,女子五十岁,无儿无女没有人养老的这些特殊人群,由国家负责他们的衣食,派遣这样的人去民间采集诗歌。

这就是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里面所说的: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这就是所谓的采风。今天一些地方组织作家下基层去农村寻找创作素材还是叫做采风。

打这儿来的。

简单说来,中国人最早选择和保存的“国风”诗歌,都是用来干正事儿的。

诗歌,不是莫名其妙的文墨游戏。

除了国风还有雅颂,那也是有各自的功能。颂是用在祭祀宗庙场所的舞曲。雅则是上层社会在朝会宴请的时候,给上位者涂脂抹粉用的。虽然有点恶心,可是有时候也能让人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在大雅之中,有些篇目就是叙事诗,详细介绍了周朝从后稷开始一直到武王伐纣的漫长历史。

以上素材来自游国恩先生讲解的诗经讲义,出自《西南联大诗词课》。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爱我们的家乡之夏邑县。

我们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大地。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更迭带不走我们对他深沉而又真挚的爱。

夏邑县,简称栗,古称栗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素有“中国孔祖之地”之称。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夏邑是中国上古古都,华夏祖地,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是栗陆氏建都地,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邑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时代属虞舜之后的虞国,秦置栗县,周朝属宋国,汉朝属梁国,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相沿至今。

夏邑县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彭雪枫将军的殉国地,有孔子还乡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夏邑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铸件出口基地、中国棉纺织名城、河南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长寿之乡。

孔子还乡祠位于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祖先为春秋宋国人(其祖居地为今商丘市夏邑县城北六公里王公楼村,孔子的祖坟仍在此地)。公元前680年,宋国发生内乱,孔子曾祖孔防叔为避乱而奔鲁。孔子成人以后知晓夏邑王公楼村为自己的祖籍,时常回祖籍祭祖省亲。孔子还乡祠始建于唐初,其形制仿文庙,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坛、两殿、四门及碑林等。宋真宗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良辅、孔彦辅由曲阜到此定居,对孔子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崇圣祠。

隋唐运河贯穿夏邑县南境,据《清一统志》记载:“(隋堤)在商丘县城外三里,东经夏邑、永城二县,即汴河故道,隋时所筑”。隋运河从虞城县境进入夏邑县八里庙、济阳、会亭,东入永城境,沿商永公路两侧,全长约27公里。

楚庄王灭庸

春秋时期,居住在我国湖北省西部和北部汉水上游地区的许多部族,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他们分散居住,互不统属,“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居”,被称为“群蛮”或“百濮”,有的被称为“戎”。“百濮”实际上是当时在河谷之中滨水而居的低地部族。楚国之先便出自百濮,以后从低地向北方发展,吞并许多原始部落而强大起来。而在楚国周围山陵地带的高地上居住的过粗耕生活的农业部族,当时被称之为“戎”。他们分布在楚国的东、西、南三面,和楚国相对抗。周匡王二年(前611),楚国发生大饥荒,戎人就乘机伐楚之西南,至于阜山(今湖北房县南150里);“又伐其东,至于大林(今湖北荆门西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不详所在)”,又攻到訾枝(在今湖北枝江)。而在这些戎族中,庸和麋是两支较为强大的部族。庸的本义为垣庸,为城垣。其部族以高大的城垣为象征。据《尚书·牧誓》,当年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就有庸国的军队。庸地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四十里之上庸故城。春秋时代,庸是楚国西北的强敌,麋人也比较强大,当时麋人还役使着许多百濮部族。麋地在今湖北郧县境。

楚国自楚武王之后,不断兼并周边的原始部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到楚庄王时代[周顷王六年(前613一前590年在位)],已具备了称霸中原的实力。关于楚庄王,史书载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并下令国日:“有敢谏者死无赦。”大臣伍举人谏,见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于钟鼓之间。伍举婉转地说:“愿有进言。”说:“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回答说:“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则警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谁知过了几天,楚王却更加淫乐起来。大夫苏从于是入谏庄王。庄王于是停止享乐,开始整理政事,诛杀了数百人,也提升了数百人,重用伍举、苏从等人,国人很高兴,当年就灭了庸国。因此,灭庸之役是楚庄王霸业的开始。

周匡王二年(前611),楚大饥,戎人攻其东、西、南三面。而庸人亦率群蛮以叛楚,麋人也率百濮部族聚集在选地(在今湖北枝江市境),将以伐楚。庸人和楚人间的对抗由来已久。史载,周夷王的时候,楚之先祖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师伐庸。庸之附属于楚,可能自周夷王时始。而此次乘楚之大饥以叛楚,声势浩大。楚国不得不全力以赴。楚之北境防中原诸侯的军事重镇申(在今河南南阳境)、息(今河南息县南)二邑大门紧闭,来防止中原的诸侯乘机进攻。

叛乱发生后,楚国内部有人鉴于叛乱力量强大,不容易抵挡,提出将国都暂时迁到坂高(今湖北当阳之长阪),来躲避敌人。大夫苏贾反对,说:“不行。我们能迁往坂高,敌寇也能迁往坂高,不如发兵征伐庸地。麋人和百濮认为我们发生饥荒,调动不了军队,所以才敢反叛讨伐我们。如果我们出兵攻打他们,他们必然害怕回去的。百濮离散而居,各有居邑。一受到攻击,便会退回自己的居邑中去,不敢再出来,哪里还谈得上攻伐别人?庸人是他们的首领,只要我们攻打庸人,百濮必然会不战而退的。”楚庄王采纳了苏贾的建议,发兵攻打庸人。果然,这年秋天,楚军出动才半个月,百濮便退了回去,庸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楚军从郢都出兵伐庸,必须经过卢地(楚邑,今湖北南漳县东)。从郢都至卢地,楚军自己携带粮食,而从卢地出发以后,就打开当地的仓廪来供将士食用。楚人因为大饥荒,不得不上下同食,饭菜没有两样。楚军到达句灌(在今湖北均县旧城西)后,派卢邑大夫卢戢黎带兵攻庸,一直打到庸人的方城(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四十五里)之下。庸人从城中出击,击退了卢戢黎,并活捉了他的属下子杨窗。卢戢黎在庸方城下仅仅坚持了三个晚上便逃了回来,说:“庸人数量很多,而且群蛮聚集在那里帮助他们,不好打。我们不如调动大军,将王卒(楚王之禁卫军)也发动起来,合兵一处,而后进击。”楚大夫师叔坚决反对,说;“不行。我们还是暂且和他们打几次,让他们骄傲起来。敌人骄傲没有防备,我军却蓄怒以待,就可以击败他们了。这是我们的先君蚡昌(楚武王之兄)征服陉隰所采用的办法。”楚庄王同意了,派出部队和庸人交战,打了七次,楚军都佯装失败逃跑。庸人自己并不追击,倒让自己所率领的群蛮中裨、修、鱼三个部落去追击楚军。

庸人和楚军交战几次后,见楚军每次都兵败逃跑,觉得楚军不堪一击,不懈和他们作战,斗志也松懈下来,对楚军疏于防备。楚军侦察得知之后,乘机大举进攻。楚庄王坐着一辆专车,亲自指挥。楚军在临品(在今湖北均县界)会集,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夫子越率领,从石溪(在均县界)进攻;另一路由大夫子贝率领,从仞(亦在均县界)出击,两路合攻。同时,秦国和巴国(当时在今湖北长阳)也派出军队与楚军一道进攻。群蛮部落见楚军强大,很是惧怕,转而与楚军谈和,和楚庄王订盟。庸人猝不及防,又陷于孤立,被彻底打垮。楚庄王乘机消灭了庸国。

庸的灭亡,对楚国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

南京跨江发展历程~

从秦淮小河步入大扬子江时代,

从古石头城、金陵邑,建康、建邺、应天府、集庆路……到现如今大南京,

再从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二、三、四、五桥,

到正施工的龙潭长江大桥;

从扬子江、江心洲隧道,

到在施工的仙新路、建宁路过江隧道;

南京的格局正在大变,

向着武汉三镇城中有大江迈进~

对于洛阳和西安争古都一事,我一向懒得搭理,说的直白点,不屑于跟学渣辩论。但看到一位网友看了一篇帖子,整个历史观就改变了,忍不住唠叨几句,跟大伙分享一下。

如果历史这么容易被改变,那么一定不是真的历史。

看几篇网贴,就把自己的史观改了,我只能说兄台,有些天真。

不妨从大历史的角度捋一捋,提几个小问题。

第一,当年周公建洛邑没错。但为什么叫邑,而不叫京?

第二,宗周在镐,成周在洛,这个是史书明确记载的,没错吧?但问题就在这里,成周成周,只是因周公而闻名,但周公是什么结局?史书上也记载了,周公死前请求的葬地,被成王拒绝,在重葬重祀的时代,算是比较凄凉了。而周公在成王十一年即去世,拿周公掌权这区区十一年,去否定整个西周,兄台,你觉得这样科学吗?

第三,周公求葬而不得的记载,也解释了你说的为何宝鸡多周墓,那是人家祖坟区啊。直至现在,还有很多乡村,尤其是大家族聚居的乡村,还保留着去世后集体归葬于某地的传统,这个很难理解吗?

第四,你说的镐京遗址问题,建议你到西安来看一看,随便走走,问题迎难而解。在镐京所在之处,汉朝汉武帝为了讨伐古滇国,开挖昆明池历练水军,早就把那一块挖得不成样子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兄台有机会可以多去走访一些古迹所在地,多去一些博物馆亲身看看文物背后的故事,再想想几千年了,历朝历代都有人研究历史,为何许多记载还是被人们认可。

祝兄台在历史研究领域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握手][握手][握手]

《纲鉴易知录》读书笔记~BC71X@乱伦时代、翼沃三战

〔纲〕:周桓王元年(BC719),春季二月,卫国的州吁杀死其兄长卫桓公,自立为国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成功的公子。

【扩展】州吁联合宋国国君宋殇公、陈国国君陈桓公和蔡国国君,共同出兵攻打郑国,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才撤兵。秋季,几国军队再次攻打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国的谷子后才收兵。

【扩展】(BC719)卫国州吁弑君篡位,喜欢打仗,不能安定百姓,因此不受卫国人拥护。同年九月,卫国大臣石碏联合陈国国君陈桓公杀死州吁,拥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继位,是为卫宣公。卫宣公和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儿子公子伋(一作急子),卫宣公便把公子伋托给右公子抚养,并将公子伋立为太子。太子伋迎娶齐国女子宣姜为妻,还没有成婚,然而卫宣公看到宣姜长得漂亮,自己把她娶过来,并再替太子伋娶另外的女子。卫宣公得到宣姜后,宣姜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一作寿子)和公子朔。夷姜受到冷落。

【扩展】(BC718),曲沃庄伯贿赂周王室,联合郑国、邢国一起讨伐翼都,周桓王也出兵相助,晋鄂侯战败,逃奔随邑(今山西介休市东南)。但后来曲沃庄伯又背叛了周桓王,于是周桓王反过来支持翼都晋鄂侯,这年秋天,派虢公带兵讨伐曲沃庄伯,庄伯再次失败,返回曲沃。桓王立鄂侯之子光为君,是为晋哀侯。史称“曲沃代翼第三战”,曲沃败,晋君胜,但曲沃在此役中大大摧残了晋君的势力。

【扩展】(BC715)夏季,齐僖公让宋国、卫国与郑国修好。秋季,宋国国君、卫国国君与郑庄公在温邑(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会见,在瓦屋(在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摒弃当年东门战役的怨仇。

〔纲〕:八年(BC712),冬季十一月,鲁国公子羽父挑唆公子轨杀死其君鲁隐公,自立为国君。

【扩展】鲁隐公息是周公八世孙,鲁惠公与继室声子之子。成年后,父惠公为其娶于宋,然宋女至鲁后,父亲惠公见宋女美丽,于是自纳之,宋女是为仲子。不久仲子为惠公生下公子轨,就是后来的鲁桓公。仲子地位比声子高贵,子以母贵,允虽然年幼然而地位尊贵,息虽然年长然而地位卑贱。到惠公死时,应该由年幼的轨继位,但息因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国君。

〔纪〕:羽父向鲁隐公请求让自己去杀掉鲁桓公公子轨,他打算靠这一行动向鲁隐公谋求太宰的职位。鲁隐公说:“由于当时公子轨年轻,我才摄了政。现在他已经长大了。我打算把国君之位交还给他,已让人在菟裘为我营建住所,我准备去那里养老了。”羽父听了这番话后,心中恐惧,反过来去向桓公公子轨诬陷鲁隐公,说:“主公怕你来争位,想要谋害你。”请求让自己去杀掉他。十五日,羽父派了刺客把鲁隐公杀死在大夫为氏家里。立了桓公公子轨为君。

【扩展】七月,齐僖公会合鲁隐公、郑庄公攻打许国。七月初一日,军队汇合攻打许城。七月初三日,便占领许国。许国国君许庄公逃亡到卫国。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没有接受,而是把许国的领土送给郑庄公。

patr(i), pater= father 父亲 , 引申为“祖国”

expatriate v. 使移居国外

ex 出 + patri 父亲,引申为“祖国” + ate 做,造成,使… → 离开祖国 → 使移居国外

paternal adj. 父亲般的

pater 父亲,引申为“祖国” + nal → 父亲般的

paternalism n. 家长作风

paternal 父亲般的 + ism …主义 → 父权主义 → 家长作风

paternity n. 父亲的身份;父系

patern〔= pater〕父亲,引申为“祖国” + ity 具备某种性质,状况 → 父亲的身份;父系

patriarch n. 家长;大主教

patri 父亲,引申为“祖国” + arch 统治者 → 家长;大主教

patriarchy n. 父权政治

patri 父亲,引申为“祖国” + archy 统治 → 父权政治

patrimony n. 遗产

patri 父亲,引申为“祖国” + mony 表行为的结果 → 父亲留下的物品 → 遗产

patriot n. 爱国者

patri 父亲,引申为“祖国” + ot 表人 → 爱国者

patriotism n. 爱国主义

patriot 爱国者 + ism 表主义 → 爱国主义

patron n. 赞助人;恩人

patr 父亲,引申为“祖国” + on 表人 → 像父亲一样的人 → 恩人

patronize v. 赞助;光顾

patron 赞助人;恩人 + ize 使 → 像父亲一样帮助自己 → 赞助

repatriate v. 把…遣返回国

re 回 + patri 父亲,引申为“祖国” + ate 做,造成,使… → 回到祖国 → 把…遣返回国

——————

中文翻译;爱国主义。

为什么不翻译成:爱家主义,

悲催的,爱家不需要理由和主义。

中国人,天生的国就是家,哪里需要什么主义?!

——————

西方人为什么出现了反patriotism?!

那有些历史渊源,主教也是慈父般的arch,所以,patriarch,patriarchy,让他们想起了中世纪慈父般的黑暗时代。

现在西方教育中的patriotism部分,被利益教育顶替,捍卫他们的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成了他们爱国主义的实质替代品,这没啥不对,爱国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为国争取最大利益。外加patriot只不过是个声音,引申到宗教黑暗时代没啥关系。

——————

我们中国人,国就是家,现在是个大家。

完全没有中世纪主教们的种种恶行为祸,大多是三千年前天子封的国,两千五百年前,去邑为的姓氏,后国并成的大国,家成了大家,依天理修王法。整天说家不爱自己的,基本上就是个逆子。对家来说,除了捣乱,别的事啥不做。到头来都是为祸人家的主,天下大乱时,影影吵吵,大多是这些人。

“鸠兹还巢”将要积非成是?

盛 书 刚

2月24日《大江晚报》A3版《超酷炫!“鸠兹还巢”静待绽放》报道:“备受市民关注的芜湖沿江亮化提升工程‘鸠兹还巢’即将迎来‘首秀’……‘鸠兹还巢’作为芜湖‘沿江亮化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和亮点坐落于吉和广场上。这里原本就有大型喷泉组,经过改造后,新的喷泉组在激光灯的装饰下,成为大型16米雕塑‘鸠兹还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完整的表演时长在3分半钟左右,核心的水幕电影画面位于‘鸠兹还巢’圆环中间位置,包括鸠兹鸟踏云腾飞、‘祖国您好’的字样、和平鸽,以及芜湖市的部分代表性建筑等,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这个报道,连标题带正文,“鸠兹还巢”至少出现五次。

2月26日傍晚,笔者前往吉和广场,参观该景点后,赋诗七绝一首《吉和广场新添雕塑水幕景观》:“谁把琉璃作钓竿,夕曛冉冉挂长川。于湖人约黄昏后,鸠鸟还巢闹楚天。”我在诗中,有意将“鸠兹还巢”改称“鸠鸟还巢”。

我之所以把吉和广场16米雕塑景点名称“鸠兹还巢”改成“鸠鸟还巢”,是因为“鸠兹还巢”,于理不通。“鸠兹”是地,“鸠鸟”是禽。“还巢”(返回窝巢)的应是禽,而不是地。古诗中不乏例证:“鹤有还巢梦”(元代萨都剌)、“蛰燕还巢未定时”(明代唐寅)、“他日还巢返哺乌”(明代邓云霄)、“星稀空盼鹊还巢”(清代李振钧),等等,“还巢”的都是禽——鹤、燕、乌、鹊。

“鸠兹”是芜湖一处古地名,史料言之凿凿。

《左传·襄三年》:“〔鲁襄公〕三年(前570)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这里“克鸠兹”,即攻克“鸠兹”,清楚地表明“鸠兹”是地点。

“鸠兹”这个地名,怎样沿革?位置在哪?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芜湖县……春秋时为吴之鸠兹邑,汉置芜湖县。”“芜湖城,县东三十里。古鸠兹也。”这里说得很明白,“鸠兹”是春秋时代吴国的一个“邑”。(“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到了汉代,“鸠兹邑”升格了,成为“芜湖县”。“芜湖城,县东三十里。古鸠兹也。”也就是说,汉代设置的芜湖县,县治在春秋时的“鸠兹”邑。而“鸠兹”邑,在顾祖禹生活的清代的芜湖县以东三十里。

关于“鸠兹”是芜湖古代一个地名,史不绝书。嘉靖版《太平府志》:“鸠兹港,在芜湖县东,《左传》‘吴伐楚,克鸠兹’,即此地。”康熙版《芜湖县志》云:“鸠兹,芜地也。”嘉庆版《芜湖县志》云:“勾兹港,在县东四十里,即鸠兹也。《左传》‘楚伐吴,至鸠兹。’”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云:“芜湖古鸠兹地,自汉以来亦谓之于湖。”连《辞源》也说道:“鸠兹,古邑名。春秋吴地,在今芜湖县东。”

倘若“鸠兹”是鸟名,“鸠兹还巢”当然可以成立,然而我迄今没有从史料中找到佐证。

为了让芜湖市的公共语言运用更加规范,芜湖市的文明城市形象更加靓丽,我致信《大江晚报》:“景点名称很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赶紧纠错,以免影响芜湖城市文化形象。”

《大江晚报》总编很重视,立即派员采访,得到雕塑设计师卢亮的回应。

3月2日,《大江晚报》A6版刊载记者撰写了《“鸠兹还巢”还是“鸠鸟还巢”》:“2月28日,市委党校教授盛书刚致电本报热线称,新地标的名称‘不够准确’,‘鸠兹’是地名,‘鸠鸟’才是禽名,从文字搭配的角度,‘鸠鸟还巢’更为适宜……对于盛先生提到的命名问题,卢亮表示非常感谢市民朋友对雕塑的关注和建议……从语法的角度,命名也确有不完善的地方,感谢市民的指正。”

我在微信里论证“鸠兹还巢”的语病之后,不少专家学者予以支持。安师大文学院逻辑学教授杨树森说道:“鸠兹还巢,语法不通,肯定要改。改什么,可讨论;改不改,不需要讨论。”《芜湖史话》一书作者、芜湖地方史专家柳拂桥说道:“鸠鸟可以还巢。鸠兹还巢,老柳不敢苟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诗人方大卫说道:“‘鸠鸟还巢’比‘鸠兹还巢’确切。”芜湖资深报人、知名畅销书作家谈正衡说道:“这个问题上,我是替盛教授站队的。但约定俗成的力道,有时你不服还真不行。好在是谬误初出,远未俗成。”

很遗憾,谈正衡的话“你不服还真不行”,不幸言中。尽管雕塑设计方已经公开承认“从语法的角度,命名也确有不完善的地方”,就是不愿改正命名错误。

笔者愕然看到,6月16日《大江晚报》A06版,一行标题赫然在目——《“鸠兹还巢”灯光秀何时再现?》,6月17日《大江晚报》A08版,又一行标题赫然在目——《“鸠兹还巢”或将本周六再现》。

看样子,该项目负责单位,铁定主意要给芜湖旅游景点的命名留下一个瑕疵,给芜湖文明城市的名片抹上一缕灰尘。这是集体无意识的“约定俗成”吗?非也。这是个体有意识的“积非成是”!

(6月21日)

跟朋友一起去深圳,说实话,龙华城市客厅让我感受到深圳高科技的魅力,它就是典型的城市展览馆。

龙华城市客厅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红山6979商业中心东北侧,是龙华步入“深圳都市核心区”、实践“数字龙华”战略的大背景下,打造的一座高度自信、坐标未来的城市展览馆。设有“城的融合、产的协同、人的体验”展示区、数字化智慧展示平台、龙华IP专属展示平台,以及龙华区数字经济代表企业集中展示窗口。整馆以“龙华欢迎你”为主题,实现规划+产业+企业成果展示。

龙华城市客厅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36平方米,由两层展厅空间构成,全面深入的讲述了龙华建区历史、发展之路、规划建设、人文气质、数字龙华建设成果和重点产业布局等内容,展示着“客家之邑”、“红色之地”、“现代之城”、“时尚之都”四张龙华城市名片。

展厅内设置多种有趣、交互性强的装置,参观者可以现场沉浸式感受数字化、科技化设备带来的独特体验。展馆整体风格按照“打造工业质感、时尚品质、科技场景、生态廊道有机统一的美丽新龙华”要求,塑造了高端、大气、具有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整体形象。

深圳一游,我深深感受到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与实惠,开阔了视野,明白了科技是振兴一方的根本,而深圳恰好走在时代的前沿!

#网络名人看深圳#

感谢河北省方志办原副主任王广才先生的厚爱,盛世修志,恰逢其时,“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学习,传承,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伟大时代忠诚的见证者,记录者!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寺院金融”是怎么一回事?(下)

寺院金融

寺院不是讲经念佛,修身养性的地方吗?怎么会和钱挂上勾,变得这么的俗气呢?其实这与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和佛家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的第一所佛家寺院白马寺诞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可以确定的是从汉明帝开始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有所扩大,但是东汉时期佛教流传更多仅限于上层社会,而且人们经常用道家的思想去理解它,认为它也是清虚无为的。

直到五胡乱华,天下大乱之后,佛家取得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契机。佛家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特别符合那个动乱时代人们朝不保夕的要求,给了他们心灵上的一种寄托,所以此时在中国的大地的南北方都掀起了一股佞佛的潮流。

北方少数民族比较粗狂,他们佞佛是大兴建佛寺和铸佛像,南方比较细腻佛家虽然没有北方那么多,但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而且喜欢在佛理上大做文章。

这些佛寺的兴起很多都是在统治者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在政治上佛教一度成为了北朝的国教,而在经济上就形成了所谓的“寺院金融”。

寺院要发展金融业,首先要有资本。它的资本是来自于统治者的赏赐与纵容,寺院利用手中的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梨枣杂果,望若云合”,这些土地田产成为了佛寺最基本的经济来源。

而北朝的统治者对寺院纵容到允许它们有封户,而且专门把一些犯罪人员及其亲属赏赐给寺院供寺院使用,称他们为僧袛户和佛图户。这就是寺院人力物力资本的来源,而且是合法的。当有了这些资本后,寺院都经营哪些金融业务呢?

第一,放贷。寺院通过每年的土地收租经营可以获得了大量的钱财,以此为资本经营放款。而且佛教秉承着普度众生、济世救人的观念,促使其积极向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放贷,这就是使借贷范围不断拓宽,提高了金融业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中国古代金融业的发展。

第二,挂单制度和汇兑业务的萌芽。汇兑这个业务的产生与佛家“天下释子是一家”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正是秉承着这个观念魏晋南北朝时佛家逐渐形成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持钵云游四方的游学僧,可在足迹所至的任何一处佛寺挂单食宿,省去了僧人出行须携带资金的困扰。这种僧人挂单制度所包含有汇兑业务性质的活动到唐朝就发展成了“飞钱”。

第三,产生了资金互助组织。在寺院影响下产生的资金互助组织是突破血缘和地缘的,当时在北方地区,围绕在某座寺院或僧人,形成了许多自发的义邑或邑会的宗教会社。

这些组织初期还仅限与宗教活动,比如出钱修筑佛像、抄写佛经,到了后来发展涉及到了资金互助活动了,如一起筹钱帮助成员支付葬礼、祭礼或婚礼、旅行等费用,此类举动被称为 “追凶逐吉”。

第四,典当和保管钱财的先驱。南北朝是比较动荡的时期,人的性命往往朝不保夕,而钱财这种身外之物也可能说没就没了,为了生活的需要,把贵重物品拿去换钱的“质举”借贷在南北朝就出现了萌芽,主要集中在富豪之家,如南齐“顾测以两奴就(陆)鲜质钱”。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寺院本设有保管社会各种捐施的仓库——“寺库”,是中国历史上首先规模化经营 “质举”借贷业务的机构,成了后来当铺的先驱。

寺院经济虽然在南北朝发展得热火朝天,但占领了大量了人力物力,逃避国家税收,与国家争利,不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所以有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和唐代武宗的灭佛行动,打压佛教在经济上的猖獗行为。

总之,中国古人的存钱寄钱已经很早就发展起来而且佛教还从中插了一脚。入唐之后的佛寺更多是从事本身教务的发展,而不是金融活动,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逐渐被相应机构所替代。

【参考文献】

《佛教寺院金融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中国银行业的先驱:抵店柜坊寄附铺》

#古代史#

字源新探:“许”是一个靠优抚诞生的封国与姓氏?许字的来源最早产生于西周初年的许国。周成王将许文叔封在了许(河南许昌,汉颖川郡许县,魏武帝改为许昌),这是许国的始封君,姜姓吕氏。其国方三十公里,在等级制的“公,侯,伯,子,男”中,属于“男爵”即是最末一位。故,国小人少,国力可想而知。

传说这里是原始社会末期与尧舜同时期而稍后的贤人许由的封地,所以这个地方叫做“许”。《说文》“许(言午),听也”这是东汉时代的写法和解释,意思是听从,应允,允许。这是和语言有关的“许”,和国名,地名有关的“许”是不是一回事?再看,西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無阝公恶郑公”这是写春秋初期郑武公谋夺许国的土地,引起了许灵公的极大反感事。显然,《说文》小篆用的是简化后的言午许,并且也并非是原义。甲骨文不见许字,要探讨它的字源,我们还是另起炉灶,从金文入手。它主要有三个代表性的字体,我们一一列出。(一)单独的“無”,用在人名前,用作姓氏,见于“曾姬无(许)恤壶铭”。又见于西周懿王时代的《无惠鼎铭》。如果说“无”就是“许”,证据还不能服人,再看下文就明白了。(二)“無十邑”出自战国周赧王中期《许(無邑)子簋铭文》见图②。地名国名带“邑”(阝,右耳旁),用于专指,是后来文字向细密化方向发展的结果。现在我们引用《说文》“無阝,在颖川,从邑,無声,读若许”。我们恍然大悟,“无”的发音,当初和“许”的发音相通。作为地名的“许”和作为答应的“许”原来不是一个字,后世不知道什么时候二字合二为一,混为一谈了(不再深究)。

(三)最有说服力的是近三十年来出土的许国金文,许写作“上無下皿”见图③。“把无放进器皿里”,这岂不是很奇怪,无和皿毫不相干,它们组合在一起怎么表意,表什么意?叫人百般费解。仔细想来,皿,这里应该是“血”字的省写。无(简化字,暂代)应该是“抚”字的省写。血字,这里是“抚恤之恤的省写”。金文恤字(见图①),写作“血卩”血用于祭祖盟誓等。恤,表示一个人,在祭祖,盟誓,面对神灵时,弯腰或跪拜。抚恤,就是对于为战争,为国家事业致残或牺牲者的家属进行精神的物质的奖赏。由此推断,许国的国君,一定是他的姜姓先人,对于刚刚立国的周朝廷,立下了一定的功劳,然而不幸的是,这位姜姓先人,已经牺牲,或因公殉职了。成王惦念其祖上的功劳,对其抚恤,进而封他在“许地”建国。许国国君感念先人的庇荫,又感念天子抚恤恩德,所以才造了这么个“上無下皿”会意兼形声的“许”字(简化代替)。换句话说,“许”字发音和“恤”字相同,这就是许字读音的来历。它和上文《说文》对“许”字得音于“无”字,也有区别。

许国在战国后期失国,其后人分散各地,便以许氏为姓,寄托了对故国的思念。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尧舜时代的许由,不论虚实,当时没有文字记录是肯定的,其人其事,是后来的文献记载下来的。许由这个姓氏当初究竟怎样写,已经不可考,咱们也就不要拿他说事。

两个许字中,声旁发音相同,同音替代,从“无”到“午”,字形写法有了变化,意符也发生了变化。按照《说文》的读音,都读作“许”。需要说明的是,有研究者认为许与“杵”有关。现在看实在和它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后世文字把表示地名的“無邑许”和表示口头答应的“言午许”,统一为“许”,化繁为简,原文倒少有人知道了,里边的故事,更是扑朔迷离,只有层层剥茧,拨云去雾,才见真龙 。

希望看到的朋友,留下宝贵意见!

(由左向右)①曾姬无(许)恤壶铭②许子簋铭文③许季姜簋铭文

扬州南京史上大pk之建城时代

远古大禹鼎定九州,南京和扬州均属古扬州的地域,荒蛮偏远,土地下下等,称得上一对难兄难弟。

扬州城有史可载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因伐齐的战略需求,“挖邗沟、筑邗城”。但由于史书记载较少且较为零碎,缺少田野考古发现,城市完整的文明发展脉络,从西汉吴王刘濞始应该较为适宜,那是公元前195年。

南京诞生的标志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建立了金陵邑。与扬州相类似,南京真正横空出世是三国时期的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建业时起,比扬州晚了400余年。

从城市建设看,扬州城占尽先机。刘濞被封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今扬州),随后大规模城市建设展开。广陵城周十四里半,城墙很高,上糊着红泥,既牢固又美丽,四面还建了备有烽火的望楼。为防止歹徒冲入,城门竟然用磁铁制成。城墙城内建筑物颇多,最重要的是章台宫,还有显阳殿、宫园等。据推测,扬州当时城市实有人口已达5—6万人,是名符其实的“东南第一大都会”。

南京的城墙建设相对较晚。据考证,即便贵为东吴及东晋的京城,当年的南京城区,就是竹篱笆胡乱圈起来的大园子。东晋末年起,石头城才开始“加砖累甓”。直到公元480年,南京才有了真正的城墙,当时的南齐太祖萧道成“立六门城墙”,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除个别重要部分有城砖外,主体上多是夯土所建。

所以在建城史上,扬州占先!

如果觉得《邑国时代 邑国时代音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