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9-01-04 22:00:38

相关推荐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机械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装置应用市场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折叠式柔性显示屏的折叠性能也备受关注。

但是现在的折叠式柔性显示屏中,其支撑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结构较为复杂,工艺耗时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折叠式柔性显示屏中支撑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用于设置外置的待折叠对象,所述柔性基底背向所述待折叠对象的一侧包括一个弯折区、两个过渡区和两个非弯折区,两个所述非弯折区分别位于所述弯折区的两侧,所述弯折区和每一所述非弯折区通过一个所述过渡区相连;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设置在每一所述非弯折区;以及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每一所述过渡区,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

自靠近所述非弯折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厚度递减。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一朝向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面和背向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二面;

在平展状态下,以所述柔性基底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自靠近所述非弯折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一端,所述第一面平行于所述基准面,所述第二面的高度递减。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且所述第二支撑部悬空设置。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当所述支撑结构折叠时,所述柔性基底在所述过渡区和弯折区的部分形成水滴状的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过渡段和相连在所述过渡段之间的圆弧段;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过渡段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二面为一斜面。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柔性基底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柔性基底的厚度介于20微米至50微米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厚度介于所述柔性基底厚度的8至10倍之间。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柔性基底通过黏胶层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中,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金属不锈钢、非晶金属或弹簧钢片中的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上述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固定设置所述柔性基底上。

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通过第二支撑部厚度渐薄的设置有利于柔性基底以及设置在柔性基底上的外置的待折叠对象在折叠时,能平顺过渡在弯折区和过渡区形成标准的水滴状结构,避免了在弯折过程中待折叠对象以及柔性基底在第一支撑部和柔性基底的段差处出现应力集中与过渡不同步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处于平展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处于折叠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例示的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申请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可以用于显示技术,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视等,也可以用于其他技术领域,比如可折叠的电路板等等。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处于平展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其包括柔性基底11、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13和黏胶层14。柔性基底11用于设置外置的待折叠对象。

柔性基底11背向待折叠对象的一侧包括一弯折区d1、两个过渡区d2和两个非弯折区d3。两个非弯折区d3位于弯折区d1的两侧。弯折区d1和每一非弯折区d3通过一个过渡区d2相连。第一支撑部12固定设置在每一非弯折区d3上。第二支撑部13设置在每一过渡区d2上。第二支撑部13与第一支撑部12相连。第一支撑部12通过黏胶层14和柔性基底11固定连接。

自靠近非弯折区d3的一端向靠近弯折区d1的一端,第二支撑部13的厚度递减。

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通过第二支撑部13的厚度,自靠近第一支撑部12的一端向靠近弯折区d1的一端递减的设置有利于柔性基底11和设置在柔性基底11上的外置的待折叠对象在折叠时,能平顺过渡在弯折区d1和过渡区d2形成标准的水滴状结构,避免了在弯折过程中柔性基底11和设置在柔性基底11上的待折叠对象在第一支撑部12和柔性基底11的段差处出现应力集中与过渡不同步的情况。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中,第二支撑部13的厚度自靠近第一支撑部12的一端向靠近弯折区d1的一端递减。由于第二支撑部13在过渡区d2中呈渐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第二支撑部13的挺性和刚性,使得第二支撑部13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发生适应性的形变。比如,请参照图3,柔性基底11在折叠状态时,柔性基底11的弯折结构的两侧在过渡区d2处贴附并挤压在第二支撑部13上,第二支撑部13受到弯折结构的弯折应力,而发生向外打开的形变,其中厚度越薄的部分被挤压打开的距离越大,因此柔性基底11在第二支撑部13能平滑的支撑下,柔性基底11对应于过渡区d2和弯折区d1的部分在弯折过程中更为平滑地过渡为水滴状的弯折结构,进而保护柔性基底11。

具体的,第二支撑部13包括一朝向柔性基底11的第一面131和背向柔性基底11的第二面132。在平展状态时,以柔性基底11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自靠近非弯折区d3的一端向靠近弯折区d1的一端,第一面131平行于基准面,第二面132的高度递减。

其中,第一面11平行于柔性基底11所在的平面,使得第二支撑部13和柔性基底11的距离最短,当有手指等外物按压对应于过渡段d2的柔性基底11或外置待折叠对象时,便于第二支撑部13迅速地支撑柔性基底11,且提高按压体验。

第二面132为一斜面。第二面132为斜面的设置使得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的衔接更加的平滑,且斜面的设置使得第二面132在支撑折叠的待折叠对象或柔性基底11时,使得柔性基底11对应于过渡区d2和弯折区d1的部分在弯折过程中更为平滑地过渡为水滴状的弯折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面132也可以是凹弧面或凸弧面。凹弧面的设置更加贴合于柔性基底在折叠时形成的水滴状结构,避免柔性基底11在折叠时受到第二面132较大的反作用力。

进一步的,第二支撑部13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2,且第二支撑部13悬空设置。第二支撑部13的悬空设置提高了第二支撑部13的自由度,即当第二支撑部13受到外力挤压时,第二支撑部13迅速地发生向外的形变,也即有利于其迅速地被打开,促使柔性基底11的弯折结构自然的形成水滴状。

比如,请参照图3,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中,当支撑结构100折叠时,柔性基底11在过渡区d2和弯折区d1的部分形成水滴状的弯折结构20。弯折结构20包括贴覆于第一面131的过渡段111和相连在过渡段111之间的圆弧段112。当待柔性基底11处于平展状态时,过渡段111和圆弧段112也呈平展状态,且二者呈悬空设置。

柔性基底11在折叠状态时,过渡段111在过渡区d2处贴覆在第二支撑部13上。其中由于柔性基底11在形成弯折结构20时,弯折结构20具有向外的应力,使得弯折结构20抵顶第二支撑部13,第二支撑部13受力产生形变向外偏移,也就是说第二支撑部13受力产生了向外打开的效果,释放了弯折结构20产生的部分应力,进而保护待柔性基底11。

进一步的,第二支撑部13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过渡段111的长度。该设置避免材料的浪费。可选的,第二支撑部13的长度等于过渡段111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中,柔性基底11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12的厚度。柔性基底11的厚度设计为较小,以使得柔性基底11具有较好的弯折性能。而第一支撑部12的厚度设计为较大,以使第一支撑部12具有较好的挺性和支撑性能。

具体的,柔性基底11的厚度介于20微米至50微米之间。第一支撑部12的厚度介于柔性基底11厚度的8至10倍之间。可选的,柔性基底11为0.03毫米,第一支撑部12为0.3毫米。

可选的,柔性基底11的材料为金属不锈钢、非晶金属或弹簧钢片中的一种。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的材料也为金属不锈钢、非晶金属或弹簧钢片中的一种。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一体成型。当然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也可以是分体固定连接在一起。

其中,由于金属材料和非晶金属材料的强度和挺性较好,能使得待折叠对象迅速恢复平坦,减缓出现波纹,且使待折叠对象具有高挺性。

另外,柔性基底11和第一支撑部12可以通过双面胶或光学胶粘贴,也可以通过点胶的方式结合为一体,或采用纳米注塑一体成型,或采用刻蚀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00的形成过程是:首先,提供一柔性基底11和一支撑板,将支撑板靠近位于过渡区d2的部分进行研磨,以使该部分形成渐薄的结构,其中该渐薄的结构为第二支撑部13,未研磨的部分为第一支撑部12;然后在第一支撑部12上涂布黏胶层14。最后,将柔性基底11贴合在黏胶层14上。这样便完成了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的形成过程。

当然,支撑结构100也可以是直接采用刻蚀的方式将支撑板对应于过渡区d2的部分进行刻蚀,使得该部分形成减薄结构的第二支撑部13,以实现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的一体化。

另外,还可以通过在过渡区涂布紫外光固化胶,可以边涂布边进行紫外光固化照射固化,因紫外光固化胶是液体,会自动流动至弯折区d3,且是逐渐变薄的过程,再通过控制紫外光固化胶量达到在弯折区d3时,厚度逐渐变为零。

请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1000,其包括柔性显示面板200和上述实施例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柔性显示面板200固定设置支撑结构100的柔性基底上。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100的具体结构阐述请参照上述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显示装置1000自下而上包括底框101、电源结构层102、散热层103、支撑结构100、第一黏胶层104、背板105、第二黏胶层106、柔性显示面板200、第三黏胶层201、偏光片202、第四黏胶层203和盖板204。

本申请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通过第二支撑部厚度渐薄的设置有利于柔性基底以及设置在柔性基底上的外置的待折叠对象在折叠时,能平顺过渡在弯折区和过渡区形成标准的水滴状结构,避免了在弯折过程中待折叠对象以及柔性基底在第一支撑部和柔性基底的段差处出现应力集中与过渡不同步的情况。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申请后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柔性基底,所述柔性基底用于设置外置的待折叠对象,所述柔性基底背向所述待折叠对象的一侧包括一个弯折区、两个过渡区和两个非弯折区,两个所述非弯折区分别位于所述弯折区的两侧,所述弯折区和每一所述非弯折区通过一个所述过渡区相连;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设置在每一所述非弯折区上;以及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每一所述过渡区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连;

自靠近所述非弯折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厚度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一朝向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一面和背向所述柔性基底的第二面;

在平展状态下,以所述柔性基底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自靠近所述非弯折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一端,所述第一面平行于所述基准面,所述第二面的高度递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且所述第二支撑部悬空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撑结构折叠时,所述柔性基底在所述过渡区和弯折区的部分形成水滴状的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过渡段和相连在所述过渡段之间的圆弧段;

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过渡段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为一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的厚度介于20微米至50微米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厚度介于所述柔性基底厚度的8至10倍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柔性基底通过黏胶层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底的材料为金属不锈钢、非晶金属或弹簧钢片中的一种。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10所述的可折叠的支撑结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固定设置所述柔性基底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支撑结构包括柔性基底、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柔性基底用于设置外置的待折叠对象,柔性基底背向待折叠对象的一侧包括一弯折区、过渡区和非弯折区,非弯折区位于弯折区的两侧,弯折区和非弯折区通过过渡区相连;第一支撑部固定设置在非弯折区;第二支撑部设置在过渡区,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相连;自靠近所述非弯折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弯折区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厚度递减。本申请通过第二支撑部厚度渐薄的设置有利于柔性基底以及设置在柔性基底上的外置的待折叠对象在折叠时,能平顺过渡在弯折区和过渡区形成标准的水滴状结构。

技术研发人员:韩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10.23

技术公布日:.02.28

如果觉得《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