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大东北之旅”(2):参观“沈阳故宫”

“大东北之旅”(2):参观“沈阳故宫”

时间:2023-04-21 17:42:54

相关推荐

“大东北之旅”(2):参观“沈阳故宫”

作为一位“老北京”,我曾经数次很认真地参观过“北京故宫”,尽管我不敢因此而认为自己对这座闻名于世的古代皇家建筑群有多么深的了解,可起码它在我的心目中已经不再陌生,也不再神秘!可那座被古建专家们称为“中国仅存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的,而且同样经联合国批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沈阳故宫”,却是我此前只闻过其大名,而从未见过它“尊容”的。所以,当我得知此行还有这项内容时,还着实兴奋了一阵子,并对此行充满了期待!

当然,“沈阳故宫”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气势与奢华程度上,都无法和“北京故宫”相比!但它毕竟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明朝末年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各部落,自立为“大金国”的“大汗”之后,力排众议,亲自主持从辽阳迁都至沈阳,并开始启建的。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继续修建这些宫殿,还在新建成的宫殿中正式登基称帝,从此改国号为“大清”。至今,“沈阳故宫”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毫无疑问,“沈阳故宫”正是滿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前那段历史的见证!

当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沈阳故宫”附近时,我首先看到在宫墙外边有座大广场,游人若要进入“故宫”就必须穿过这个广场。据说此广场名为“通天街广场”。只见广场两侧各有一面长约数十米的青铜浮雕画墙,这两面巨型浮雕墙看上去很是恢宏大气,颇为壮观!奇怪的是,在这些刻满了人物画面的墙上我却没有看到任何说明文字,这些浮雕画所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呢?我后来还是借助互联网才得知,这其中的一组浮雕画描绘的是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将士冲锋陷阵的内容;另一组描绘的是皇太极登基称帝庆典的情景。不过,此说法是否真实可靠?我就不得而知了。

据了解,“沈阳故宫”在建筑布局方面与“北京故宫”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介绍说,“沈阳故宫”这三路建筑群分别是三位皇帝当政时期修建的: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是皇太极继位后修建的,主要建筑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永福宫”……另外还有位于中路两侧的,为乾隆皇帝从北京东巡祭祖至此时修建的“行宫”、“太庙”等;西路也是乾隆时期增建的一些建筑,有“文溯阁”和“大戏台”等。

其实我对满清初期的历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来想借此次出游的机会好好参观一下“沈阳故宫”,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情况。可没想到导游只给了我们1个小时的参观时间!尽管我知道“沈阳故宫”比“北京故宫”的规模要小得多,仅就占地面积而言,“北京故宫”占地面积达72万平米以上,而“沈阳故宫”的占地面积仅仅是“北京故宫”的十二分之一!可它毕竟也是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米,拥有100多座宫殿的“大宅门”呀!不要说仔细地参观,就是走马观花地在里面转上一圈,恐怕1小时也不够用吧?!哎!这就是参团游的不利之处。没办法,我只好挑重点看呗。关键是尽可能地多拍些照片,等回家后再从从容容地“参观”吧!

进入“故宫”后,为了节省时间,我不得不通过每座宫殿门外的说明牌去寻找名气较大的重点宫殿参观,至于说路过的其它宫殿嘛,我就只好“穿堂而过”了。在这短短的1小时里,我主要参观了“崇政殿”、“凤凰楼”、“永福宫”、“清宁宫”、“关雎宫”等。另外,我还发现在一座宫殿内有个以“滿族风情展”为题目的,旨在介绍滿族民俗文化为内容的展览,这个图文并茂的展览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其实我对古建筑方面的了解完全是个“门外汉”。有句老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要是能从参观这些古建筑的过程中而了解到一些历史知识,那也不错呀!

“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极当政时召开朝会理政、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我估计皇太极的登基大典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其实此殿就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们俗称的“金銮殿”。当我步入大殿,首先看到的就是被人们称为“龙椅”的皇帝宝座。那“龙椅”被安放在一座类似方形亭阁的高台子上,我想这是为了让皇帝能高高在上地俯视群臣吧?!在亭阁前面的二根圆形木柱子的顶部还盘绕着两条张牙舞爪的飞龙。这有关龙的传说应该也是汉文化的内容吧?满族人也讲这个?我看这殿里的阵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真有点相似之处,只是在规模和气势上还是差着一个档次。有趣的是,我看到此殿大门上悬挂的匾额上是用滿、汉两种文字刻写的,而殿内“龙椅”两侧的木柱子上的对联却是完全用汉语刻写的。看来,当年的满清王朝尽管在军事上征服了汉族王朝,可为了收买人心以及维护他们的统治,才不得不使用和继承汉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字等。

“凤凰楼”,这是一座建在石砌的高台子上的三层飞檐翘角式的古代阁楼。据说这座虽然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古阁楼,在当年却曾经是沈阳城内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呢!据有关资料称,由于当时滿清王朝还没有“入主中原”,明王朝也还没有灭亡,所以他们要随时准备应对明军的“来犯”,于是这座当时最高的建筑就成了登高望远,监视敌情的哨所!不过,立在“凤凰楼”外边的说明牌上可没提这段,只是介绍说,这里是皇帝后妃们举行便宴和读书之所,还说自“迁都北京”后,这里成了收藏满清王朝初期的帝王画像及御宝的地方;当然,说明牌上确实也提到了“凤凰楼”是清代沈阳城内的最高建筑,而且专门提到“凤楼晓月”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在我登上高高的石阶,即将跨入楼阁大门时,看到门楣上高悬一块刻有“紫气东来”的匾额,听说这四个字还是皇太极亲自御定的。可据我所知,这四个字与道教和老子有关呢……有意思!

“永福宫”是建立在“凤凰楼”高台之上的几座帝妃后宫中的一座,这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庄妃的寝宫。庄妃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顺治帝福临的亲娘,这个女人可是不简单!她的儿子福临在继位时年仅6岁,而当时的摄政王多尔兖又是野心勃勃,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已是皇太后的她毅然决定下嫁多尔兖,这就使多尔兖没能取而代之,而保住了福临的皇位。短命的顺治帝死后,庄妃8岁的孙子康熙帝即位,她再次承担起辅佐幼帝的责任,还一举粉碎了妄图篡位的鳌拜集团,保住了康熙帝的皇位。正是由于她对清王朝的杰出贡献,所以在其死后才被尊为“孝庄文皇后”的谥号。

据了解,这位在我国清朝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名叫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小名叫“大玉儿”,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公主,她13岁时就嫁给了皇太极。这座“永福宫”就是她生下儿子福临的地方。我特别注意到,在寝殿火炕的上方悬挂着一个婴儿使用的摇篮,那摇篮被从房顶上垂下的绳子系着。这让我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东北三大怪之一,即“养个孩子吊起来”的说法。莫非这个摇篮就是当年顺治帝福临小时候使用过的?!……

“清宁宫”,这是皇太极的正宫娘娘,也就是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寝宫。这位皇后娘娘还是庄妃的亲姑姑呢。据说“清宁宫”是“沈阳故宫”诸座建筑中最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号称是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那么滿族的建筑特色表现在哪里呢?与汉族传统建筑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汉族的传统建筑在布局上非常讲究左右对称,可满族传统建筑就不是这样。尽管“清宁宫”也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可它的大门并没有开在整座建筑的正中间,而是将大门开在偏东侧的位置上,这就使大门两侧的房间并不对称,即西侧是一溜四间房,而东侧仅有一间房。

滿族传统建筑特色最著名的是“口袋房”和“万字炕”,这两点都集中地体现在西侧的四间房上。所谓“口袋房”就是指那西起的四间房是统一通透的格局,并无任何间隔墙,所以人们形象地比喻这就像是一端开口的口袋,“口袋房”因此而得名。

我看到在这个“口袋房”内的南、西、北三面都建有火炕,这就是所谓的“万字炕”,是指这凹字型的火炕造型有点像民间流行的叫“万字符”的符号。也有人称其为“拐子炕”、“转围炕”等。按照满族人的风俗,他们崇尚西方,所以位于西侧的“口袋房”就是宫廷内举行“萨满教”祭祀活动的场所。尤其是“口袋房”内的西炕更是尊贵之地,这里供奉着祖先及神灵的牌位,还有祭祀用品等。

“萨滿教”是满族先民和我国北方地区阿尔泰语系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信奉的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被满族人称为“萨满”的巫师就是人与神的“中介”,他们以“跳大神”的形式为本族人“消灾除魔、祈求平安”。介绍说,原本被称为“堂子祭祀”的“萨滿教”祭祀活动是氏族民间的、自发的、无严格组织的,可是后来,满族上层统治者将这些民间的宗教仪式搞成了法制化、制度化、体系化、以至演绎成宫廷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国祭”!据说当年在这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名目繁多,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等,直到满清王朝入关后,清帝东巡盛京时,仍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既然“清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那么除了这个专门举行祭祀活动的“口袋房”之外,皇后的寝殿又在那里呢?那就是位于东侧的“东暖阁”。有意思的是,这个号称是最具满族民居建筑特色的“清宁宫”中的“东暖阁”却明显地有汉族传统建筑的特色!的确,我看到寝殿内被间壁墙分割成南、北对称的两间屋,北室内设有床榻,而南室内设南、北对面炕,而不是南、北、东都有火炕的“万字炕”布局。很显然,正房内设南北对面炕是汉族的习俗。根据介绍,帝后两口子在冬季时睡在南屋的南炕上,而夏季则睡在北屋的床榻上。另外,据说皇太极于1643年就是端坐在“东暖阁”南屋的南炕上“无疾而终”的。

“关雎宫”是皇太极的宸妃的寝宫。这位宸妃名叫博尔济吉特.海兰珠,是庄妃的亲姐姐。说实在话,这座“关雎宫”与刚刚参观过的那些宫殿相比并无特殊之处,可通过它去了解一下此宫的主人—宸妃海兰珠的基本情况却是我所希望的。介绍说,海兰珠在26岁时才嫁给皇太极,而且很快便深得皇太极的宠爱。海兰珠与皇太极曾育有一子,当时的皇太极竟因此而兴奋得颁诏大赦天下,以至惊动了蒙古各部落和朝鲜,他们纷纷派来使臣以示祝贺!皇太极本来是打算封这个孩子为太子的,只可惜这个短命的孩子因病而夭折了。不久,海兰珠也由于过度悲伤而病逝了,皇太极是悲痛欲绝,他亲自主持自己爱妃的葬礼,还尊封其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当我了解了上述情况后,令我感慨不已的是,原来贵为天子的帝王家也有如此“悲欢离合”之事?!

另外我还发现,在那些砌有火炕的寝殿的外间,都有坐着大铁锅的烧炕用的灶台,就像是农村民居里烧火做饭的灶台间。这点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我记得“北京故宫”各个寝殿烧炕用的灶台都在隐秘的暗处。

我在“沈阳故宫”内举办的“满族风情展”中也获得了不少信息。这个展览分为七个部分:国语骑射、萨满祭祀、滿族民居、滿族饮食、满族服饰、满族的婚丧嫁娶、满族的游戏与体育等。这些展出内容还真让我开了眼界,也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最感兴趣的几项内容。

满族本来是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他亲命一位有学问的大臣参照蒙古文,并结合滿族的语言而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无圈点的滿文”的文字,后来史称其为“老满文”。为了使这“老满文”更加完善,皇太极当政时又令一位大学士对其进行了改造,这种经改造后的滿文被称为“加圈点的滿文”,或“新满文”。其实我过去从“北京故宫”各个殿门上悬挂的匾额中已经发现了滿文很像蒙古文的现象,只是当时我还没有了解此现象的原因。通过这个展览,才使我弄明白了满文为何酷像蒙古文的来龙去脉!

满族曾经是个非常崇尚骑射武功的民族,所以他们有过一个古老的民俗,那就是如果谁家要是新生了一个男孩,这家就要在大门外边的上方高悬一副小小的弓箭,以祝福这个男孩茁壮成长,将来长大后能成为英勇善射的“巴图魯”。“巴图鲁”就是滿语“英雄”的意思,可据我所知,蒙古语中也称英雄为“巴图鲁”。

我早就知道老北京有一种名叫“驴打滚”的传统著名小吃,也曾亲口品尝过。本以为这种用豆面等食材制成的食品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当地传统美食。没想到这个“驴打滚”竟是“外来货”!当我看了“展览”后才得知,原来这种特色小吃是滿族的民间小吃,是满清入关后才将这种小吃带进北京的。不过,关于“萨其玛”也是满族的传统小吃的说法,我却是早有耳闻。

我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班里的一些女生经常在课间时玩一种好像叫“抓拐”的游戏。这是一种要用4颗“猪拐”或“羊拐”,另加一个小沙包就能在小课桌上玩的游戏。从“展览”中得知,这个游戏也源自满族的民间。介绍说,满族话管这个游戏叫“嘎拉哈”。

尽管因为时间太短,所以我是在匆匆忙忙中参观上述宫殿及“满族风情展”的。但我毕竟来过了,而且也还是有所收获的!

如果觉得《“大东北之旅”(2):参观“沈阳故宫”》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