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范文(实用9篇)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范文(实用9篇)

时间:2023-12-16 03:18:57

相关推荐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范文(实用9篇)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范文大全

总结是提炼经验、反思思维、总结规律的过程。写总结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的连贯性,避免出现模糊和错误的表达。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详细的记录和观察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在总结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成果和创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一

摘要: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本文梳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以及我国成功或失败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时尚的名词,放在现在,创新无处不在,无处不需。技术的创新会带动时代的进步,而文化的创新更是为各个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率先开始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角度的研究,建立了逐渐成熟的理论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洋”节日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再加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愿意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消费而不是存入银行,出国旅游便成为了热门项目。国内的大好河山难道对我们没有吸引力吗?国内旅游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后突然走向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相似的旅游商品街、相似的旅游纪念品、相似的游乐场等等。在传统观光旅游方式的支撑下,我国旅游业依托优质旅游资源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2]。但单靠优质旅游资源支撑的观光旅游的形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现代人们的需要。

1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旅游业向来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大河山川,还是名胜古迹,甚至是探险圣地,处处都有人类的脚印,处处蕴藏着人类的文明。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叠加,有学者定义为两个产业系统构成要素相互“耦合”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创新系统[3]。事实上,国内很多学者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相关的研究。人文地理学博士尹贻梅认为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显着的产业连带效应,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并通过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先例提出集群式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4]。

我国的民族地区在拥有特色自然景观的同时,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都是景区可以利用的文化创意素材。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几乎同时引起了对旅游创意的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自然不愁关注度和客源,那么对于资源独特性较差的景区,加上适宜的创意产业开发和宣传,能否打出景区知名度就是做与不做的分别。

此外政府的支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问题在另一学者的研究中阐明的更加深刻。有学者提出两个产业融合的三条路径,即政府角色的发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立[5]。

这篇文章以秦皇岛市为案例城市,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另外有说法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应根据不同模式和阶段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植、市场监管等不同作用[6]。政策往往可以促进一个产业的兴起,也可以抑制一个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当中,主要发挥良好的政策引导作用和资金支持作用。

2创意旅游示范。

创意旅游逐渐成为了各地景区吸引游客的新形式,国内有很多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大概以民族文化创意和历史文化创意两大类进行阐述。

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地凭借着东巴文化、藏文化的区域特色优势发展势头猛劲,但是“一招鲜吃遍天”在如今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些地区同时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驱动机制问题。资源中内含的知识与信息量越大,旅游者前来获取和共享的知识和信息,前来体验异文化风采的欲望也就更趋强烈[7]。

周智生在文中指出,多元化民族特色由于承载着更多的信息、知识,带给游客更多的想象空间,发掘这一特点会带来可观的效果。“创意”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8],而在信息时代,旅游产品自然也可以搭上互联网的便车,张海燕等人指出受到互联网时代的驱动,企业之间商业模式的竞争已经成为主流[9]。旅游产业经济必定离不开商品生产及消费,对于这一方面,龙叶先在文中表述,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传统,必须根据新的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从内容、形式,甚至饮酒器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文化旅游大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特色资源的功能和优势[10]。

除了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尝试。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开发都是典型的成功例子,学者保继刚指出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人造旅游资源,重在构思和主题创造[11]。西安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就是将古都西安的帝王文化、历史及宗教文化、诗歌文化等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12],另外配合多处园林景观,重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传说,增加了景区的故事性,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空间被视为某一特定社会的流行意识的反映或者“精神”的普遍感觉[13],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导致新型消费空间的生产[14],在历史街区被人工改造失去真实性的今天,要认识到游客对历史街区的真实性感知、地方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后行为的重要因素[15]。

3结论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国内各学者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深刻感受到旅游业正走向与文化创意结合之路,这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明智之举。各地的旅游创新都有成功有失败,针对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宜的文化创意创新是必要的。凭借异质性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对于如今消费群体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创意永远不会过时。

发展旅游业是越来越多的工业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经济转型的选择。传统的旅游业主要依靠景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自身独特性和吸引力,另外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的不同,使得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如今人工大型游乐场、主题公园、生态馆等创意旅游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收效,传统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也是各景区亟待采取的一项转型措施。然而旅游业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开发与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人们对旅游的热情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的碰撞、吸引,旅游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载体。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原真性较好的旅游景点,保护民族历史景区的原真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有学者提到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应用[16],这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原貌,也是对原有旅游资源的扩展和开发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果将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科技创新进行创意性的开发,以其为主题进行新鲜有趣的旅游项目,既让游客们体验到了当地真实的特色风情,自然景观,满足更多的游客的体验需求,又能够相对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3]杨春宇,邢洋,左文超,肖宏,高红艳.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集聚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的pef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31(04):81-96.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二

项目背景。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xx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时代号召,以建设全国乃至国际乡村旅游标杆为目标,结合本土文化,注入国际文化元素,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和城乡统筹于一体的综合型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

据研究院研究发现:中国中国游客3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7%,中国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新疆地区接待旅游总人数4952.69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150.17万人次。

20新疆地区人均gdp收入为40607元,同比20增长率为9.21%。-,新疆地区人均gdp收入突破4万元,增加了1万元。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7元,增长10.10%,全疆gdp增长9.21%。新疆人均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其中,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14元,增长10.1%;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24元,增长11.2%。

从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来看,新疆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为新疆居民的旅游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

项目融资计划。

项目资金从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三种渠道获得。贷款时限为5年,按照即期5.15%的贷款利率计算。

表1-1项目融资计划清单。

序号。

费用名称。

估算价格(万元)。

占项目投入总资金比例(%)。

1

自筹资金。

2000.00。

13.34%。

2

银行贷款。

5000.00。

33.33%。

3

股权融资。

8000.00。

53.33%。

4

总筹资。

15000.00。

100.00%。

项目总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为1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3817.08万元,流动资金为1182.91万元。

表1-2项目总投资估算。

单位:万元。

序号。

费用名称。

估算价格(万元)。

占项目投入总资金比例(%)。

1

固定资产投资。

13598.01。

90.65%。

1.1。

建设投资静态部分。

13078.93。

87.19%。

1.1.1。

建筑工程费。

3200.00。

21.33%。

1.1.2。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378.93。

2.53%。

1.1.3。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9500.00。

63.33%。

1.2。

不可预见费用。

261.58。

1.74%。

1.3。

建设期利息。

257.50。

1.72%。

2

流动资金。

1401.99。

9.35%。

3

项目投入总资金(1+2)。

15000.00。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项目部的测算:该项目正常运营达产后,平均年营业收入为17586万元,平均年运营总成本为7447.44万元,项目利润额10195.51万元。未来总利润额为10195.12万元。该项目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为40.99%,远远大于基本收益率12.00%。

未来十年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给中国提供的税收总计为27364.17万元,平均每年为2736.42万元。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三

目前我国有2000多个古城镇,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这些古城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大量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展现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前不久,在中国古城镇保护与特色旅游开发促进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古城镇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目前我国的古城镇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后的10余年间,丽江古城由于“过度开发”遭到质疑,就如何保护好古城镇这一话题,本报记者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杨一奔。

记者:丽江古城在成功申遗后的10余年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造成丽江原住居民大量外迁、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冲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

杨一奔:关于古城“过度开发”的.质疑,丽江人很矛盾。古城也有发展的需要,古城百姓也有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权利,当今社会不可能把一处文化遗产完全隔离在现代商业之外,丽江当地群众担心旅游往下滑。

过去丽江穷,靠着旅游业,生活才好起来。

其实,丽江本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是一个由商而起、因商而兴、经商而盛的城市,现在的商业还没有达到历史上鼎盛时的规模。既保留相应的商业气氛,又不至于过度开发,合理结合是必由之路,关键是掌握合理的度很难。

为淡化古城内局部区域过浓的商业气息,丽江对古城商业经营行为实行了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在古城核心范围内不再批办新的商业店铺,对现有的数量和规模逐步压缩,取缔了古城内经营的音像、珠宝玉器、歌舞厅、网吧、现代服装等与古城风貌不一致的项目,加强了对民族特色店铺的保护力度。

从起,丽江逐步收回古城内所有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用于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如果是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承租,可以优惠50%。租用私人铺面从事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关的经营,政府同样给予补贴。

对世界遗产,首要任务肯定是保护。丽江古城从来不做商业广告,游客少来一次,对遗产地就是一种保护。

但丽江的城市类型的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既不能保护得太死,也不能太松,需要在保护与利用间寻求平衡,这是个矛盾。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四

亲爱的朋友,欢迎你来到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总占地面积2.8万亩,是鄂托克前旗最早开发的旅游景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该旅游区位于蒙宁交界处的西鄂尔多斯草原,西靠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东依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距银川68公里,距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60公里。

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汇集了鄂尔多斯市81种风格各异的苏勒德祭台;建有兼具蒙汉建筑风格的鄂尔多斯大门,主门高12.06米,大门的`建筑尺寸全部按照“九”或“九”的倍数建造,以示“吉祥”之意。还有鄂尔多斯西部最大的蒙古包,它直径36米,建于,取名“巴音塔拉宫”,意为富饶辽阔的草原上的宫殿。在这里,可以欣赏鄂尔多斯蒙古族歌舞和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景区内分为苏勒德文化观光区、鄂尔多斯民俗村和民族体育文化娱乐区。在苏勒德文化观光区中,有保留最为完整、传统的鄂尔多斯祭祀文化现象――苏勒德祭奠,这里汇集了鄂尔多斯市七旗一区蒙古族牧民家门前的形制各异的苏勒德,共九九八十一个,占地13亩;每年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几十次。

这种独有的苏勒德祭祀现象在内蒙古其它盟市正逐步消失,唯有鄂尔多斯蒙古族在继续完整地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鄂尔多斯民俗村中,一个极具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地方就是“敖包”祭祀区。“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它是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大多数是用石头堆成的。敖包有盟、旗、苏木敖包,也有部落、氏族和家族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期和特定的祭品。

一般说,敖包的祭祀时间在阴历某月十五或其前后。敖包最初是一种标志,用来辨别方向和道路,后来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祈求降福、降雨、保佑人畜俱旺的地方。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民间盛行的古老传统习俗。民族体育文化娱乐区中,有骑马、骑骆驼、游泳、垂钓等民族传统旅游项目,还有蹦极等娱乐活动项目。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五

在整合多样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时,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其需要从以下视角入手: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整合旅游产品,通过丰富应用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的多样元素,从而满足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各项要求。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融入多样化需要,特别是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理想效果。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机制建设来说,融入文化属性,凸显其产品特色是整个产品的基础,当然其关键在于融入茶文化理念元素,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的理想效果。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当前开展旅游活动时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核心。结合当前人们丰富完善的旅游活动需求,创新与丰富产品开发机制,是实现茶文化理念经营活动开展的重要要求。但是,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理想效果,就必须从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融入具体的市场需求和理念内涵,结合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体系的优化与创新,从而实现旅游活动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当前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过程中,其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品开发机制,要从深度旅游的发展视角来对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满足该产品的经营需要。当然,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所不同的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其关键在于其中融入了茶文化理念内涵,而传统茶文化体系不仅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更重要的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其更多融入的是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系化开发,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品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通过合理应用茶文化元素,融入茶文化机制的重要内涵,凸显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与优势,从而满足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的理想效果。事实上,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开发时,其中也存在相应制约因素,尤其是要从社会大众需要视角出发,通过具体的价值理念阐述,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如今传统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需要。因此,结合当前人们多样化需求,融入文化理念内涵,丰富构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机制,想要整合多样资源,创新茶文化体系传承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应用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品质,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作者:刘钰佳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六

摘要:西乡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曾名噪一时。溯源求本,追怀远古,品味浩繁茶事,它已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层面,形成了厚重的西乡茶文化。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产业将与旅游联姻,把西乡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汇集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西乡茶城。

中国自古就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在茶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饮茶的方法,茶具生产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从饮茶的物质层面到品茶的精神层面等,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汉水上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现有茶园1、2万亩,是茶树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西部最北的产茶区之一,也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发祥地之一,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把茶文化与西乡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西乡茶文化。西乡茶文化是西乡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

一、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西乡茶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不足。纵观国内,西乡茶在产品加工、包装质量上不及南方,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南方,在品种上,结构单一,根本就走不出陕西,更走不出国门,而这还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我们内部性因素。放眼西乡,有几个茶场是规模经营?又有多少茶场不是以村户为单位在“各自为战”?而各自为战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形成品牌优势,产品没有知名度,就算销出去了,也是廉价货,赚不了大钱。

1、茶园管理以小户经营为主。西乡山多川少,工业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外出务工和在本地务农从事种植业等。100多万亩茶园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今家家有茶园,但大多从事的是原材料生产,要么就是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由于茶园小户经营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2、法制观念不够强,农药使用随意性较大。在防治病虫时,茶农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如何有效地把病虫杀灭,而很少会想到用药的安全问题。因此,农药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

二、市场开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挥优势,改变劣势,努力用质量和信誉开拓市场。让我们西乡的午子仙毫走出秦巴山区,走出国门。

1、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有特色的茶叶,扩大生产规模,占有市场。除了过大午子仙毫的知名度外,我们还应创立更多的品牌。有特色的茶叶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才能带动生产发展和出口创汇,以不断提高知名度,才能逐步占领市场。

2、严格执行名优茶产品质量标准,定价相符,建立市场信誉。质量是名优茶的生命线与重要保证,因此,要根据名优茶的质量标准,选用优良的品种原料,精心采摘,形成系列产品、质、价相符,投放市场才能深受消费者喜爱与信赖,建立市场信誉。

3、规范名优茶加工工艺,推广机械制茶,稳定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名优茶品质的稳定与提高,除鲜叶原料的采摘标准与保养等因素外,主要靠精湛的加工工艺,然而少量的手工制作固然重要,然而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品质也难以稳定与提高,只有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加工机械,规范加工工艺,以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茶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销售一直是看好的,因此,要根据市场信息,国外对保健、快速、方便等饮料的需求,发展果味茶、保健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名优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三、旅游开发。

西乡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深受游客青睐,很适合发展旅游。但就当下来看,还尚未打造出一批有叫得响的茶园旅游品牌。我们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集采茶、品茶、制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茶园游,让游客在欣赏西乡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领略西乡茶文化的魅力。

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把西乡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汇集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西乡茶城。西乡旅游资源丰富,有百万亩茶园,美丽的樱桃沟,风景秀丽的午子山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产品单一,因此要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在突出抓好樱桃沟景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午子山景区、千亩生态观光示茶园建设。在生态茶园建设上,要进一步对公路、集镇沿线连片茶园进行改造,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美化茶园环境,修建凉亭竹屋,开放生产车间,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做强叫响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一体的“茶山行”茶园生态观光游品牌,逐步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让游客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尹志琴,赵丹莉,陈小丽,等.汉中旅游业发展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7):9.

[2]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4):309.

[3]刘盟,许军让,刘军波,等.浅析汉中天台山的深度开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4):308.

[4]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1):338.

[5]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1):281.

[6]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1):279.

[7]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1):278.

[8]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1):277.

[9]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0):255.

[10]石全平,闫新慰,赵琨,等.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8):28.

[11]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8):34.

[12]乔凡梅,刘田天,袁婷玉,等.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8):43.

[13]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0):256.

[14]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0):265.

[15]刘田天,乔凡梅,袁婷玉,等.汉中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11):264.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七

1.资源价值的驱动。《江格尔》是中国三大民族英雄史诗之一,其唯一性、独特性是和布克赛尔发展旅游的文化底蕴、资源本底,是和布克赛尔旅游发展必须把握的一条主线。同时,东归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可以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是江格尔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与推广以及品牌塑造的强大驱动力。

2.旅游消费的拉动。和布克赛尔处在塔城、邻克拉玛依、阿勒泰的中心,距乌鲁木齐495公里。近些年,乌鲁木齐都市圈、克拉玛依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旅游需求外溢,给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发展带来契机。和布克赛尔县境内有g217、s318、s225等穿过,交通十分便利,且为新疆北部喀纳斯游线的过境地。如此良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为江格尔文化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后备客源。

3.文化品牌的拉动。年江格尔文化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知名度大大提升。和布克赛尔被誉为“江格尔的故乡”,被选定为《江格尔》田野研究基地;《江格尔》国际研讨会、阿肯弹唱会、那达慕大会、江格尔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和布克赛尔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对江格尔文化旅游的开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4.政府的强力推动。国家旅游局、文化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有利于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新疆各级政府也对江格尔文化开发持强烈意愿;和布克赛尔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制定了“文化强县”的战略部署,加之新疆区域振兴带来产业发展以及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江格尔文化旅游的发展获得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目前,和布克赛尔文化旅游迅速发展并引起轰动效应还面临着一系列障碍。

1.地处边疆缺乏人气。和布克赛尔县处于新疆西北边陲,地广人稀,这就决定了和布克赛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走诸如杭州、西安等地的常规道路———以文化旅游凝聚文化产业和配套产业,促进消费、税收和土地升值。和布克赛尔县文化旅游发展要另辟新路,找出适合其发展的模式。

2.文化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通过形象化、创意化、艺术化的手段进行包装,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再通过市场的运作才能转变为商品赢得经济效益,这个过程具有较大的难度。

3.缺乏龙头引爆项目。区域旅游发展需要具有拉动作用的龙头项目,特别是像新疆、西藏等地广人稀的区域旅游发展。和布克赛尔目前的所有景区都不具备拉动其文化旅游发展的能力,所以还不足以吸引核心客源,需要培育一个龙头项目来带动区域旅游的全面崛起。

4.景区离散分布。目前,和布克赛尔以江格尔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包括王爷府、江格尔文化广场、江格尔影剧院、江格尔敖包、江格尔民俗风情园等,包罗众多,而且空间跨度较大,景区的离散分布加大了资源的整合与产业要素配套的难度,为景区的共同打造和相互带动造成困难。

综上分析,和布克赛尔江格尔文化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针对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有效提炼江格尔文化符号价值,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转化为文化经济价值,实现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传统开发理念的转换,从如下几方面确立整体发展的新理念。

(一)基于国际化视野的大和布克赛尔发展理念。

依托江格尔文化的历史文化地位、新疆是“丝绸之路游”的核心节点以及区域振兴伴生的区域城市的快速扩张等优势,和布克赛尔要走出一般区域性旅游区的局限,以国际视野打造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开放式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充分释放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

(二)基于主题内深外延的大旅游发展理念。

和布克赛尔旅游发展要立足于“大旅游”“大文化”的理念,围绕旅游发展的核心主题,通过主题的深入挖掘与横向扩展,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摆脱传统的宗教朝圣和文化观光的初浅层面的文化旅游形式,向文化休闲、文化体验、文化娱乐等深层面拓深;另一方面,进行主题外延,开发“大江格尔文化”,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整合东归文化、民族文化等,形成“江格尔文化为招牌,多元文化辅助”的大文化格局。

(三)基于“文化遗产+休闲经济”的大产业发展理念。

大产业就是做大文化产业,把产业做大。在以江格尔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化遗产+休闲经济”的全程创意理念贯穿到产业、功能、业态、规划、景观、运营等各个环节,涵盖文化产业的多个领域,如出版印刷、影视传播、文化旅游、工艺设计等,形成和布克赛尔文化大产业组合。

(四)基于复合型功能导入的大整合发展理念。

大整合发展理念,即打破常规的整合思维,进行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大整合,实现复合型功能的导入。在发展江格尔文化休闲、旅游节庆等旅游核心项目的同时,通过与生产产业、地产产业、休闲娱乐产业、餐饮饭店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整合,实现旅游核心功能的外延。

(五)基于“文旅结合”的动态开发保护理念。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主体资源与灵魂,有生命周期和演变进程。在进行江格尔文化旅游的开发中,要注重江格尔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及其传承,避免因遭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吸引力。结合政府的主动保护、企业的责任性保护以及社区居民的自发性保护,从静态实物的维持与动态风情的繁衍做好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把握和平衡好文化与旅游共生互赢的关系。

(一)基于产业整合设计手法的整体发展定位。

产业整合既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重要的设计手法之一。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分相互融合又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在江格尔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以全局的理念来把握整个项目,以江格尔文化为主线贯穿六要素产业,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旅游组团,树立“江格尔文化旅游”旅游品牌,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强劲发展的业态。坚持对江格尔文化资源进行主题化、集约化开发,本着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城镇配套+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基地,使江格尔文化成为和布克赛尔旅游腾飞的翅膀,同时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融合第一、二产业,形成产业整合优势。

(二)基于场景变换设计手法的旅游空间策划。

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策划,场景变换法的目的是使无形文化有形化、情境化、主题化。其核心思路是通过创意手段,使抽象的文化具象化、无形的风情固化;通过不同场景的变换演绎,设计出各种独特的旅游精品。

基于此设计思路,在江格尔文化旅游的整体空间布局上,以现有资源布局为基础,通过对各区域进行功能整合,策划“一心:以和布克赛尔镇为载体的‘城市江格尔’;两翼:以莫特格乡的白桦林景区及准噶尔古城遗址为载体的‘草原江格尔’、以江格尔民俗风情园为载体的‘乡野江格尔’”的格局。通过特色空间组合,创造不同场景下的江格尔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江格尔文化旅游主题,为游客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文化体验。

1.城市江格尔———江格尔小镇的策划思路。城市江格尔打造的主要着眼点是实现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城市附属功能的有机结合。以和布克赛尔县县城为主要载体,以旅游景区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城市建设,在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加载旅游观赏和接待功能,打造江格尔文化旅游小镇。

以江格尔文化为主题,加载东归文化、蒙古族文化元素,进行城市景观改造、旅游项目建设、旅游配套服务完善。遵循“市场适应性、可实施操作性、可盈利性、可招商性”原则进行江格尔小镇的产业形态和商业业态的完善和设计。江格尔小镇打造的主要业态类型要囊括文化景点、旅游购物、酒店集群、旅游娱乐、旅游节庆、旅游房产、城市休闲等,重点进行江格尔文化客厅(以江格尔文化广场为核心的综合旅游片区)、江格尔艺术宫、江格尔主题酒店、江格尔主题步行街、江格尔影剧院等旅游节点的打造,以及江格尔文化国际研讨会、江格尔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的策划。

2.草原江格尔———白桦林景区及准噶尔古城遗址联合打造。草原江格尔的核心切入点是体现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完美结合。白桦林景区和准噶尔古城遗址仅千米之隔,处在和布克赛尔镇的近郊,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在空间上有很好的组合优势。策划通过创意方式将二者连通,联合打造为文化与自然相结合的文化型生态旅游区。在景区建设的同时,于静态的自然景观中融入江格尔文化、蒙古族文化、哈萨克族文化等地方本源文化及注入爱情文化等新主题文化的方式,打造类型多样且富有参与性、娱乐性的旅游产品,赋予其“草原江格尔”主题。园区内主要配套草原江格尔露天演艺园、白桦林浪漫风情园、准噶尔古城文化博物馆、草原湿地木栈道游憩观光走廊等大型主题项目,为游客提供优美自然环境下,在视觉、听觉、感觉上均具有震撼力的文化体验大餐。

3.乡野江格尔———江格尔民俗风情园提升策划。乡野江格尔打造的出发点是实现资源贫乏状况下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意的融合。以现有江格尔民俗风情园为载体,对其进行提升与包装,致力于打造北疆游线之特色驿站,分流喀纳斯旅游带来的庞大过境客源。核心思路是“因牧而乡,因广而野,因动而动,因地而利”创造独特的“动感草原”体验场景。依托其位于g217和s318交汇处及邻近伊克乌图布拉克牧场的区位优势,通过乡间生活的真实再现、各种娱乐活动的策划、优质服务的提供等,打造以和布克赛尔蒙古族的乡野民俗风情体验为特色的“动感十足的民俗大观园”,与“城市江格尔”“草原江格尔”相呼应,构建特色场景下的多元化文化旅游产品组团。其支撑项目主要包括东归文化园、草原游憩驿站、自驾车露营地的打造及地方节庆活动的举办。

(三)基于感觉触动设计手段的体验项目设计。

感觉触动的设计手法侧重使旅游产品带给游客以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意觉等多方面的刺激,为游者创造全方位的动情体验。主要是通过实物的色彩、人物的服饰、美妙的音乐、独特的饮食、真实的参与、唯美意境等的展现,使游客得到一次别样的经历。游客获得身心的触动,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亲自参与,感受旅游地特有的风情。

基于增强游客参与性且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的目的,策划建设江格尔换乘中心,提供马、骆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交通工具,连通各核心旅游片区。核心思路是通过交通方式的变换,增加江格尔文化旅游场景转换过程的趣味性与体验性,迎合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考虑到白桦林景区和准噶尔古城距离和布克赛尔镇约4~5公里,设定和布克赛尔镇—白桦林景区与和布克赛尔镇—准噶尔古城两条换乘路线,游客可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换乘方案。

(四)基于动静结合手法的实景演出娱乐项目设计。

动静结合、张弛有道,是每个旅游产品设计需要的要点。动静结合,以动为亮点,以静为主体,相得益彰,是文化型旅游产品成功打造的标志之一。

在项目策划中,动一般体现为参与型体验的民俗风情产品,如歌舞演艺;静一般是具有文化品位的观赏型、感悟型产品,如文化建筑、历史遗迹等。动态的产品更容易引起游客的共鸣,其中突出民族文化、民俗特色,凸显地域风格,将舞台艺术实景化、实景生活艺术化的实景演出剧是最受人们青睐的娱乐项目之一。

江格尔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弹唱形式。出于打造动态旅游项目、让游客有玩头的目的,以白桦林为现实背景,策划包装一部“江格尔实景演出剧”,充分展示江格尔说唱艺术。

以江格尔故事内容和江格尔发展历程为背景,以江格尔的身世及其事件为舞台剧情,综合利用光、声、画、舞台特效,以及朗诵、弹唱、舞蹈、数字、与游客互动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结义、爱情、征战、英雄等为主题,再现“江格尔”那些埋藏于历史深幕中的人和事,形成古今交融、人物交融、说唱交融的意境。将其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江格尔大型艺术演出、新疆地区的旅游特色项目,成为和布克赛尔提升旅游知名度和聚集人气和财气,聚焦游客眼球的核心项目(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一)保护和改造小镇风貌。

和布克赛尔镇将是未来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和核心集散地,营造独特江格尔小镇风貌是关键。首先应加大对王爷府等历史遗存建筑的修护以及周边环境改造力度。政府对于新建的建筑体要加以控制,统一规划,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凸显江格尔文化主题。

(二)积极改善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方面,积极完成江格尔主题街巷道路以及各景区外部交通的修缮工作,实现每个节点的顺畅衔接;接待设施方面,通过招商或政府投资等方式,新建一批蒙古族主题特色宾馆、酒店、餐馆及换乘中心等,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体系,逐步形成高中低档结合的接待能力。

(三)树立明确主题形象。

通过系列江格尔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相关设施与服务的配套等措施,在江格尔文化旅游产业培育的初期快速确立“江格尔文化休闲基地”的主题,为和布克赛尔吸引强大的人气,为成熟期的品牌经营创造基础。

(四)启动核心主体工程。

江格尔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核心项目的带动作用逐步壮大。江格尔小镇的打造是整个工程的核心亮点,要突破传统项目“基础配套———旅游产品———市场突破”的发展历程,依托和布克赛尔强大的过境客源及周边客源,举全县之力,通过江格尔客厅、江格尔宫等特色项目进行核心引爆,制造卖点,迅速打开市场,进而带动整个江格尔文化旅游组团的发展。

(五)办好一流的节会、完善一流的文化设施、

培育一流的产业。坚持“择时办节,常年办会”的思路,以高标准进行节会的策划设计,全力做好做大江格尔文化旅游节、那达慕大会、阿肯弹唱会、江格尔学术研讨会等特色节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和布克赛尔文化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经典文化品牌;围绕打造“中国江格尔文化旅游休闲基地”的核心主题,推进文化名县战略,坚持“文化体验、生态人居、市政配套”等三大功能综合体现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江格尔文化广场的提升、江格尔宫的建设、江格尔主题步行街的改造等工程,不断提高和布克赛尔承接高层次节会的能力;大力推进精品景区、文化品牌、休闲产品等的建设,逐步繁荣和布克赛尔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商务会议以及各种商业业态,成立江格尔文化产业运作公司,搭建起文化旅游产业运作、营销、投融资发展平台,形成要素齐全的江格尔文化产业链。

(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的保障策略。

政府要充分发挥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宏观调控、部门协调等作用,从规章政策等方面对江格尔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开发、招商投资、市场营销、财政税收、公共管理、居民安置等进行有效协调与扶持,保障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的优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政府和市场的桥梁。江格尔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企业的运作资本和运作制度,通过政府组建开发公司并委托其负责运营或市场直接接入旅游行业运营方式来进行运作,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与相关利益者之一。在江格尔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通过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参与江格尔弹唱文艺表演、进行旅游接待等形式,为其提供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的机会,以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的稳定。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八

近年来,乡村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我最近有幸参加了一次乡村文化旅游活动,深切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以下是我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文化旅游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城市生活的繁忙中,人们很难有时间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乡村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我曾去过一个古老的村庄,那里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建筑和习俗。在那里,我亲眼见到了传统编织工艺、农耕习俗等等。这些都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让我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乡村文化旅游让我体验到了宁静与自然的美。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常常让人疲惫不堪,而乡村文化旅游则让我找回了内心的宁静。我曾去过一座小山村,勤劳的农民们生活在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大自然中。在那里,我体验到了晨曦的美丽和黄昏的宁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温柔。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让我心身俱佳,能够更好地面对城市的繁忙和压力。

除此之外,乡村文化旅游也让我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在乡村旅游中,我有机会与当地的乡亲们交流和沟通。他们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曾和他们一起品尝农家菜、学习农耕技术,甚至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建立起了与他们的情感联系,感受到了淳朴和纯真的乡土情感。这种情感的建立,让我在乡村文化旅游中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和和谐。

此外,乡村文化旅游还提供了一个了解乡村发展的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发展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作为城市居民,我通过乡村文化旅游了解了许多农村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我曾参观过一座小型农庄,了解到他们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式。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些创新的农业技术,如智能农业和农村电商。这些了解让我更加关注农村发展问题,也让我明白到农村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乡村文化旅游,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的魅力与价值。它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体验到了宁静与自然的美,建立起了与乡亲们的深厚情感联系,同时也提供了了解乡村发展的机会。总之,乡村文化旅游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旅游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支持。通过乡村文化旅游,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关注我们的家乡和乡亲们,也能够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文化旅游论文篇九

1、紧扣g**最美国道重要节点建设,强力推进“**”工程。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努力打响“**、**”品牌,以最美国道**段为龙头,加快**园、**园、乡村文化记忆馆等重点项目开发的推进,做优乡村旅游文化,加快打造**旅游。

集科普示范、观光摄影、休闲采摘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积极引导大自然家庭生态农场在镇政府以南现有设施农业中打造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园,引导陈庄村农户以现有果蔬大棚为基础打造人参果采摘园,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如果觉得《乡村文化旅游论文范文(实用9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