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网络时代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更用心!

网络时代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更用心!

时间:2022-11-09 18:04:09

相关推荐

网络时代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更用心!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的言语保持着温暖的关注,富有同情心地包容孩子的各种语病,他们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就会更多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1

重视言语能力可以,但不要“教”孩子说话

论起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别恐怕能差出一个马里亚纳海沟。幼儿园的孩子起冲突,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说话噼里啪啦,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另一个孩子却只会指着小朋友“你……”个没完,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间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 前些日子微博热搜的“言语匮乏”话题,令人很震惊:《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星问卷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具体表现为词汇量减少,不会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等。 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和电子产品同周围的世界保持联系。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时,也缺少倾听的技巧,和孩子高质量交流的时间不足。所以,父母的言语匮乏也可能传染给孩子,这是网络时代带来的教养难题。

当然,也有不少父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重视孩子言语能力的培养,却一不小心陷入了焦急的状态,反而适得其反。东东妈是小学语文老师,具备教孩子表达的有利条件,然而,她从很早就教孩子说话,东东的语言发育却不理想。东东不到一岁的时候,东东妈为了教他说话下了苦功,她经常指着水杯反复地重复“水”,东东却无动于衷。东东口渴了,妈妈举着奶瓶诱导他说“渴”,东东试着张了张嘴,又把话咽回了肚子里。有时候,东东发出了一两个音节,妈妈赶紧记下来,但下次再考孩子时,却发现他全都忘了。东东妈很困惑,说话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东东不敢尝试呢?很久之后,她才明白,“教”孩子说话这件事,不靠谱,也不可控。

2

自然地交流,促进孩子言语发展

东东妈的困惑,代表了很多年轻父母的担忧。其实,只要孩子处于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基本都可以自己学会说话。但是,当我们希望他们学得很快很好时,就容易把学说话变成一件没趣的事,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经历着“考试”,如果说不好就感觉沮丧丢脸,那他当然害怕表达。 表达和练习,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婴儿从两三个月开始,就出现了“儿语”,他们会被自己的表达震惊。孩子试着调动自己的肌肉、努力发出第一个除了哭啼以外的声音时,这种感觉是惊奇的。虽然他们对声音没有控制力,但他们确定自己可以发声后,就会努力模仿周围的声音。 这时候,如果周围的语言环境是丰富的,经常有人和他说话,孩子就会试着把自己的声音和周围人发出的声音进行比较,渐渐地使自己的声音接近他人的声音。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心思”,他们喜欢私下练习,却不喜欢妈妈端着杯子、拿着玩具教自己说话,在没有掌握这项技能之前,孩子不喜欢被考核。

对于父母来说,促进孩子说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和他们说话,正常地说话。去年夏天,我在家附近的一个超市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宝宝来到生鲜柜台,开始用最自然的方式和她的孩子谈论该买什么样的肉做晚饭。

“嗯,牛肉看上去不错,但是太贵了,最近涨价也太厉害啦!”

“那块肉不行,看上去有点儿老,可能要煮很长时间……”

“这些排骨挺好的,但是咱们前两天已经吃过排骨了……”

妈妈的声音里没有任何不自然,她可能跟同龄的人也是这样说话,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是很有利的。

其实,小宝宝很喜欢听成人谈话,经常会静静地坐在那儿很长时间,只是听大人说话。如果我们希望在孩子学话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们,方法之一,就是跟他们“正常地”说话,也就是我们要做到自然、不做作,比如,当我们跟其他人说话时,让他们待在旁边就好。 很多妈妈担心,只是和孩子说话,无法衡量孩子会不会说、有没有学会。我经常用这样的比喻打消大家的顾虑,孩子的语言积累达到一桶的内容时,他们就能表达出一杯的内容。所以,言语表达一定是先听后说。

帮助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不厌其烦地谈论一起在做的事情:“我们要准备出门了,现在先穿外套,两个手伸进去,然后把鞋子穿上。等一下,右脚还没穿好呢……”这类的谈话很友善,很有趣,孩子从中听到的不仅仅是单词,还有用到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句子。听得多了,自然也会用。 如果你认为这样做过于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甚至质疑这样的谈话和让孩子看电视没什么区别,那么你错了。同样的话,从妈妈口中说出,带着感情的色彩,孩子才能接收到更多的信号。电视里的话语,对孩子来说没有参与度,如果被动听得太多,甚至会让孩子分心,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发展。

3

倾听孩子,让孩子的言语表达更完整

一个秋天的早晨,我朋友一家正在吃早饭,两岁的儿子开始喊:“脚趾、脚趾!”朋友以为儿子想吃“饺子”,就问:“你想吃饺子?” 孩子用力地摇摇头,又重复了一遍:“脚趾!”“你脚趾疼,是吗?是不是袜子没穿好?”朋友的妻子也一起来猜。但是,这次还是没猜对,儿子露出了生气的表情。 夫妻两个搜肠刮肚,回想儿子之前关于“脚趾”的所有表达。出去玩儿的时候,他用“脚趾”表示要穿外套;有时候要上厕所,他也喊“脚趾”。但这次明显不是。实在猜不到,朋友抱起儿子说:“来,你指给我看,脚趾怎么了!” 在儿子的带领下,朋友走到了阳台,发现早晨通风时有一扇窗户忘关了。这一次,“脚趾”是“冷”的意思。朋友和妻子笑成一团,儿子也腼腆地笑了。

这件趣事告诉我们,孩子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一个简单的音节可能包含了很多种含义。他们知道一些词之间的区别,但是运用不好,父母唯有耐心地倾听和反复核实,才能促成良好的交流。下一次,孩子才能更自如地运用语言。 在倾听的过程中,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纠正孩子说话。很多人认为,纠正错误才能帮助孩子把言语能力发展得更好。但是,纠正得过多,会让孩子感到受挫,每次想要探索和表达时,都要犹豫一番。用不了多久,孩子一想说话就会很着急,甚至会形成口吃。 事实上,孩子会进行自我纠正,但前提是他们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如果我们用指责把孩子的练习意愿降到最低,他们会失去很多使用语言的机会,这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我们不干涉,孩子会找时机自己练习。

如果一个4岁的孩子在午饭时不停地指使大人:“把勺子给我、把胡萝卜给我、把盘子给我……”他很可能并不想要这些东西,只是在练习“把……给我”这个句型而已。这种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听众,父母要配合孩子的主动学习。如果我们能对孩子的言语保持温暖的关注,富有同情心地包容着孩子的各种语病,他们就能够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就会更多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悦声语言艺术中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如果觉得《网络时代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更用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