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洋妈妈”们的育儿经

“洋妈妈”们的育儿经

时间:2020-10-20 08:27:06

相关推荐

(-01-28)

文章来源:新华网

《爸爸去哪儿3》一播出,网友们就纷纷表示被夏天和诺一这两个混血宝宝给“萌翻”了。

随着节目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发现这两个孩子不仅长相可爱,懂事礼貌的个性也很讨人喜欢,这离不开两个中西结合的家庭教育成果。比如,夏天和爸爸夏克立有一个一摇铃铛就必须亲吻对方的甜蜜约定;火华社长很帅,诺一更可爱,可看着那一大渣子东北味的爸爸,那乖巧、懂事、体贴、帅气的诺一,咋出来的呢?这时,大家一定会想到刘烨背后的法国老婆——安娜。

如今,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杭城中小学里也有不少小小留学生,对于“中西教育观”这个话题,不少“洋妈妈”也很有话说呢。她们的这种不同于纯中式的教育观,我们又可以学到些什么呢?

日式妈妈

日本家长很少参与学校里的事情

A妈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了,孩子五岁前都在日本长大,读小学才回到杭州,现在就读于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在日本,家长很少参与学校里的事物。”A妈说,比较孩子在日本和中国读书的最大不同,就在这里。

在日本,每年都会有类似于游园会的活动邀请家长来参加,但是所有的道具、贩卖物品都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家长在参观之前是毫不知晓的,“一般是到了活动现场,我的孩子告诉我这个是他做的,我才知道,在那之前,也不会当成作业拿回家里完成。”A妈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小学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但中国家长的参与度太高。

日本中学生希望自己赚取生活费

日本家长对孩子比较放任,老师们也不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挥。比如一节绘画课,日本的老师不会强制要求孩子画什么,也不会给孩子的画作提意见,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可能线条画得歪歪扭扭,涂色不均匀,甚至看不懂他画的到底是什么,但从来不会有人计较这些,“其实他们的画都很幼稚,我孩子的画有时候拿回家,我也觉得很难看,但是大家都习以为常,这就是孩子的水平。”A妈说,回到国内读书后,她发现中国的孩子个个都多才多艺,画画也画得好多了,不少孩子都上过兴趣班。

喜欢日剧的人大多知道,在日本,高中以上的学生趁着假期打零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A妈说,在她留学期间看到不少中国留学生,生活费、学费都依靠父母。而日本学生如果想拥有一件心仪的物品,或是想出门旅游,一般都不会向家里人要钱,都是通过自己打工赚来的。

北美式妈妈

不到万不得已不“惊动”长辈

中国家庭喜欢几代人住在一起,孩子也由隔代养的多,而加拿大的长辈则很少插手管下一代的事情,孩子成人了就搬出去住,组建自己的家庭。“我回国后发现,在中国的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八成都是长辈,而在加拿大,99.9%以上都是父母自己接送的。”Helen表示,她的两个孩子一个七周岁,一个四周岁半,在回国前曾在加拿大生活了两年多。

说,国外很多家庭不止一个孩子,但是不论有几个孩子,每天早上,父母中的一方都会准时把孩子送进教室,“这在我们的家长来看是不可想象的,他们要几点钟起床?做哪些事情?孩子们能自觉起床吗?我们的中国家长往往是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还手忙脚乱的。”加拿大的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付出所有的心血,每天下班几乎没有应酬,许多事情都是父亲和母亲分工合作,实在忙不过来了有邻居和好友可以互相帮忙照看孩子,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惊动”长辈,“我觉得特别是西方的男人对家庭对孩子都很负责,这一点许多中国爸爸还要多反思。”

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商量

等到Helen的大儿子要上小学的时候,一家人从加拿大搬回了杭州,目前她的大儿子就读于杭州绿城育华小学。但长辈们却总要说孩子被她“宠”坏了,这是为什么呢?

“只要孩子已经能说得清,听得懂了,不论玩什么,学什么,吃什么,我们都会跟孩子商量的。”Helen说,加拿大的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当做成人来看待,大人希望怎么被尊重对待的,就要给孩子同等的隐私、空间和尊重,处理孩子的玩具,或者需要占用孩子的时间,都要问孩子的意见。在Helen的家庭中,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Helen都会让两个孩子自己作主。

除此以外,加拿大的孩子不需要为了考试和加分疲于奔波各类培训班,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选择去学滑雪、滑板等各种户外运动,家长们也会坚持让孩子去尝试不同的运动,“这是希望让孩子能交到朋友,玩到一起,因为大家都会的东西你不会,很难交到朋友的。”Helen说。

泰国妈妈

一年级的课程是学做人

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有一位来自泰国的妈妈,她的女儿叶紫薇目前在读二年级,“一年级的时候女儿回到家常常跟我分享,今天学了什么,拿到几颗五角星,我每天都能感觉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增强。”叶妈妈说,中国教育在学习技能方面很强,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好学习习惯。“同时我也觉得中国的老师特别负责,特别是在课后,我们还可以通过QQ群等交流教育方法。”

而在泰国,其实一年级是很少有学科课程的,以礼仪教育为主。老师会着重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比如对待长辈和老师要尊重,见面时要行合十礼,同学之间要平等互助,也要给予更小的小朋友帮助等等,他们认为,从小打下的礼仪基础会伴随着人成长发芽。

同时,泰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中的一些典故也会成为家庭教育中的教材,“比如我经常跟孩子分享佛教中的因果关系,告诉孩子要善待他人,在学校里也要多帮助其他小朋友。”叶妈妈说,泰国四季气候炎热,孩子的个人卫生尤为重要,但勤洗手、换衣物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也要让孩子知道,穿戴干净整洁是一种基本礼仪。

美国婆婆的另类隔代育儿法

发表时间:-01-07 10:07:07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中西的差异不仅反映到育儿观念上,也反映到隔代教养上,比较国内祖父母争着抢着帮带小孩,这里的老人就显得被动了好多,其实不是他们冷漠不愿意管孩子,而是他们的价值观决定了照看孩子的方式方法与国内的会有所不同,那就以我婆婆为例,说说美国祖母在隔代育儿中充当的角色。

充当参谋的角色背后支持

在美国的祖父母看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包括养育小孩,如果有什么特殊情况,祖父母还是乐意助一臂之力的,但绝不是义务,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边界意识,知道自己的角色与父母的不同,可以给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但不会包办代替,更不会强势介入,充气量当个参谋,或在背后默默支持。就我的婆婆来说,还是乐于帮忙的,但一般属于救急型的,比如我要和先生要出差或者是纪念日要过二个世界等。

婆婆以过来人的身份,偶尔也帮我做参谋,给我一些育儿的建议供我参考,一般是善意的沟通,并不强求我一定要接受。我是个比较随和的人,对于好的理念也会虚心接纳。小人出生后没几个月,开始对她进行睡眠训练, 为了保持有规律的睡眠,我出门时尽量围绕着她的作息,但坏处是把自己给套牢了,生孩子前看电影,听音乐会这样的夜间活动统统没有了。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小人二岁。

单位举行圣诞节酒会,正好先生出差,临时请婆婆照管几个小时,没想到她善解人意,非常支持我出门。临走前,小人从我的怀里挣扎着被抱了出来,然后就是哇哇的几声大哭。我当时真是不舍,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这时婆婆和我说了几句话,对我震动很大。大意就是小孩子哭是正常的,大人要让自己有些免疫力,如果因为孩子哭,就割舍了自己的生活,会宠坏小孩的。哭过几次后,小孩自然而然就适应了。其实婆婆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作为妈妈要学会善待自己,不能为了小孩就失去自己的生活,育儿不是牵绊住自己的手脚!看似无情却体现着有原则的爱。之后我也会偶尔给自己放个小假轻松一下,这一切之所以变得可行,源于先生和婆婆背后的支持。

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孩子

美国祖父母有自己带孩子的方式,并不认为天天和孩子粘在一起,就是十足的天伦之乐,他们不把自己和晚辈的关系看得那么重,相反与孙辈适当保持距离,反而产生美,不仅不会影响亲情的纽带,还能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做到时时牵挂。在他们看来,隔代亲应该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和孩子在一起,反倒不会心累身累。

祖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可以多样的,在寒暑假,有的会把孙辈接在家里住上几个星期,或是带着孙辈一起出去度个短假,享受和小辈们单独相处的机会。婆婆的晚年生活很潇洒也很充实,她的孙辈加起来有5个之多,虽然她不会整日里围着他们转,但总能抽出时间去探望。

我们和婆婆住得不太远,每个月和她有约定好的祖母日,这一天,女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奶奶待在一起,婆婆对孩子很耐心,总能想出新鲜的花样,和她待在一起不会闷,还能有所收获。婆婆很珍惜和孙女在一起的时光,愿意陪伴做她想做的事。女儿喜欢捡秋天的落叶,婆婆带着她,大脚小脚地走到树林中,收集吹落在地上的树叶,一采就是一大把。婆婆有时候也会童心未泯的和孙女一起玩手指画,上次女儿带回一张二人用手印和线条一起创作的可爱毛毛虫。她还喜欢坐在露台的摇椅上,和孙女依偎着一起看天上的流星。婆婆退休之前是儿童阅读治疗师,很愿意给小孩子读故事书,出于职业习惯,她每次都会认真的纠正孙女的发音,好处就是女儿比同龄小孩在发音上标准得很多,在幼儿园里被老师称为vocabulary kid(词汇很丰富的小孩).

尊重父母的育儿决策

美国祖父母通常不会把自己培养孩子的经验,直接用到孙辈身上,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毕竟是父母应付的职责,所以一般不会干涉太多。在教养女儿的问题上,婆婆会求同存异,总是尽量与我们采取一致的教养原则。试想如果一件事上,父母对孩子说不能做,而祖父母却说可以做,口径上的不一致势必让孩子的思维出现混乱。一次我误以为女儿抢了别人的玩具而让她去罚坐,当时婆婆没有出面护着孩子,只是默默在一旁听着,后来悄悄把我拉到一旁,解释了事情的原委,说其实是我错怪了孩子,因为孩子是我的,她尊重我管教小孩子的权利,尽管有些不认同我的做法,但没必要当着孩子的面让我难堪,事后和我解释清楚就好了。听到这,我感谢她的开诚布公,让我意识到错误后,及时采取一些弥补的措施,避免小孩子的心灵受伤。

还有女儿曾有一段时间很爱吃甜食,怕她长蛀牙,一直是严加控制,并就这个问题还和婆婆讨论过,她对此表示同意。每次去看婆婆,当小人眼巴巴的看着罐子里的糖果,婆婆总会当着她的面问:你妈妈同意了吗?如果我摇摇头,她不会主动给女儿,表现了对我这个当妈妈最基本的尊重。等再去她家时,糖果已被悄悄的换成了蔬菜圈,孩子也是会看事的,知道这件事上是她娘说了算,就是奶奶也是和我站在一条战线,自然没有什么救兵可搬。有时婆婆为了哄孙女开心,私底下也会用糖果贿赂一下孙女,但我相信那只是偶尔为之,至少当面征求我的意见,学着配合我的教养方式,则是对我育儿观的基本尊重。

有原则的疼爱而不溺爱

疼爱孙儿和孙女的心情,天下的祖父母都差不多,在照顾孩子方面,明理的美国祖父母会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疼爱但不溺爱。婆婆对孙辈向来和蔼亲切,但又不失原则,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比中国的祖父母心宽了许多,不是她不在意,而是她更注重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自然成长。她觉得让孩子拥有心灵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独立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很少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孙女。

女儿过生日,她送来了个长长的盒子,孩子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个维多利亚的复古娃娃,虽然是用过的,但被保存的很好。婆婆开门见山地打开了话匣子,说她小的时候,父母舍不得买新娃娃给她,直到一次邻居出售旧物,她眼巴巴地望着剩下的唯一的娃娃,母亲不忍心看着她的样子,用25美分买下它,从此这个娃娃一直跟着它,成了她小时候心爱的玩具,还给它起了名字,并把它视作家庭的成员。即使是搬家,还是舍不得丢掉,直到现在仍然很珍视。她继续说到: “我看Katie(女儿的名字)每次过生日时,都有很多新礼物,好多都是玩一次就扔在了一边,买新礼物真的是有点浪费,与其买新的,还不如送她特别的礼物。看得出婆婆是个惜物的人,在她看来新与旧绝对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不关乎钱的问题,而是她想传达给孩子一种对旧物尊重的价值观,想必这个跟了她大半辈子的娃娃,见证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希望孙女可以象她这样学会珍惜。想到她的用心良苦, 对她的生活方式又多了几分尊重。

如果觉得《“洋妈妈”们的育儿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