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黑糊糊解读《伤寒杂病论》(一) || 黑糊糊

黑糊糊解读《伤寒杂病论》(一) || 黑糊糊

时间:2023-11-26 22:43:14

相关推荐

黑糊糊解读《伤寒杂病论》(一) || 黑糊糊

前言

爱爱医中医区有几位领军人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黑糊糊和白术散两位了,人称爱爱医的黑白双侠!修竹已经向大家推介了一方成名的白术散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中医大咖__黑糊糊老师,一位得到很多人认可的“经方大家”!修竹始终认为:是金子,即使在土里也会发光,黑糊糊老师就是一块金子,无论在哪里,只要听他一席话,绝对让人心服口服,正因为有了他对中医理论深刻的理解,才有了他精准的辩证和良效的遣方,他爱中医,信中医,践行中医,修竹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人!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赏析黑糊糊老师的这一篇对伤寒的精准理解,来窥斑知豹吧。

【编者按】由于本文内容较多,我们将分几天向大家展示,今天展示第一部分。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临床专著,似乎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对于作者为何以“伤寒”和“杂病”来概括所见疾病,历来说法比较多,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请大家指正。

《伤寒杂病论》(下面简称《伤寒》)做为一部临床价值极高的中医经典,已为后人临床中所证实,研究《伤寒》的书籍汗牛充栋,理论众多。在此不再详述各学说。《伤寒》的辨证,前人多有论述,在这里,我就“性、位、向、量、和”辨证法,与大家商榷。我认为:一个病,都有它特定的表现形式,我们从“性、位、向、量、和”五个方面来把握,就可以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的理解和运用仲景的思想方法。

明病性,定病位,测病向,度病量,期病和。是《伤寒》辨证的具体方法。

性--类也:指病的属性分类,包括去除各种特殊情况后的伤寒与杂病各自的属性,还包括各病往下细分出来的属性归类。

位--范围所及也:指病的影响范围。包括表里、内外、上下、三焦所属,脏腑、气血等方面。

向--审时度势:指病的变化趋势和方向。说见病知源,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握病的变化方向。

量--揆度浅深:指病对身体的影响程度和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

和--向愈之机也:也是综合前面四要素后医患的良性预期。

《伤寒杂病论》的疾病属性分类

《伤寒》从发病学上的属性分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发病,就是从得病后表现出来的问题着手,而非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之类的原因上进行分类。五邪中人、五志过极、五劳所伤,都只是条件,而非必然致病。生物生存在自然界中,必然要与自然要相适应,才会保持自身生命的相对稳定和种群的延续。导致不稳定的因素,都属于发病原因,通常称为病因。但有原因不一定有同样的结果,比如天气的寒热变化,自然界中存在的“邪气”、“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处于这种环境当中,发病的机会将增大,但不一定都会发病。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既然有发病有不发病,那么怎样避免发病,就属于养生方面的问题了,内经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伤寒》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使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些内容,从各角度对预防发病做了阐述,也都是养生的内容。已经发病后的情况,是《伤寒》研究的重点。

从伤寒的发病学说可知,病因只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发病的充分条件,只有当条件必要且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引起发病。发病与不发病,是系统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伤寒》所研究的发病后身体状态,也是一个系统状态,所有病因,只是系统要素。以系统的方法来划分发病后的状态,系统的分类,就必然有特殊情况,特殊的情况在每个分类标准中,要先行划分出来,“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就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也是《伤寒》的大原则之一。剩下的则为两大类:“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叫做伤寒;“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叫做杂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之类的,源于各种原因,其中虽有五邪中人的各种法度,有自身“内因”导致的病变趋向,还有因失治误治引起的身体改变,但属性上看总是引起“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既然壅塞不通了,身体就出现了相应的剧烈的变化,这是伤寒的典型表现。

“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之类的问题,受病,病情表现则相对稳定,病的属性上归为杂病。

仲景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其中的十居其七的伤寒,就是以此法分类而得出的数据。

《伤寒》从治疗学上的属性分类

特殊情况,需要用特殊的办法处理,特事特办,不拘于形式。这里不做详述。

过去有句老话说“走马看伤寒,回头看痘疹”,意思就是伤寒、痘疹之类的病,变化迅速,医生才看过开了药,马上药就与病情不相适应了,得骑着马赶紧回头重新诊治,慢了恐怕就出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看伤寒没有做到见病知源!

“见病知源”,正是诊治伤寒的核心技术。所谓“见病知源”,就是对一个人当前的病,能知根知底地把握,病从何而来,将会怎样,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加重与减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处理是正确的,又如何处理是不恰当的等等。

关于杂病的治疗,遵从一个原则,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发病学的分类可以看出,杂病相对于伤寒来说,病情稳定,治疗以调节各脏腑的关系,使脏腑协调,才能达到病愈的目的。

伤寒与杂病治疗上虽然各有不同的方法,但都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原则。

伤寒与杂病,治疗上还要注意的原则就是”治标,缓则治本“。急当救表或者救里,依据哪个问题对身体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从身体表现状态的属性分类

伤寒部份,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现在习惯叫做三阳三阴病,或者叫做“六经病”.前面说过,《伤寒》是以系统的方法来把疾病分类的,除了特殊情况以外,分为了伤寒和杂病两大类疾病,伤寒部份也需要除外特殊情况,这里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有阴无阳的情况,死不治;一是“厥阳独行”,有阳无阴。两种情况都阴阳离绝了,已经失去讨论的价值。

伤寒在排除掉两种“不治”的情况后,剩下的内容,也就是讨论的重点内容,有六大类,这六大类,又是从两大类分类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太阳、阳明、少阳? ;发于阴: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是最初出现的正气抗邪的表现,也是多数外感病的初期,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内容。这也是临床最常见的发病情况。

阳明病,为正邪交争的白热化状态。“胃家实”是一个大体描述,除了大便干结不通的情况,也还有其它表现,重点表现为发热不恶寒、汗出、渴、脉大等。

少阳病,属于正气不太足的情况下发病,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重点以胃气不和为主。

太阴病,已经进入阴病的范畴,为正气抵抗不力的状态。发热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只有手足自温,运化功能衰弱,所以胀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个时候如果再用下法来消除胀满,就行不通了,所以说“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胸下结硬”,书中也多次提到,这就是所说的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为“痞”.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表现出来的,对比太阴病来说,就不只是抵抗不足,而是“不抵抗”,所以手足冷、下利、脉微等,这些表现多数属于“阴病十八”的范畴。

厥阴病,属于一种正气被攻陷后的状态,各处寒热不调、虚实不均、各自为政,这就象是战后的伊拉克出现的抵抗,不再是中央政府的抵抗,而是民间组织的抵抗,是不协调的抵抗,物资供应也各处不均等,完全是一种混乱状态。

上面六病为典型的发病情况,非典型的情况还有很多,“合病”、“并病”、“传经”、“坏病”也是必须明白的。

受各种因素影响后,一个状态下,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比如太阳病就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风温、太阳痉、湿、暍病的不同。同样阳明病也有正阳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的不同。其它各病亦然。

杂病的属性,则以脏腑受邪为主,表现为一种发病后相对稳定的状态。

各病表现出来的寒热、虚实、润燥,也包括在属性中,在此不做详述。

伤寒与杂病,两者是同一个系统下的不同表现,两者之间虽然有属性上的不同,但两者之间会相互转化。比如一个初起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的人,饮食正常、不呕不渴。按上面的属性分类,就属于伤寒病发于阳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病几天后,恶寒发热缓解、体痛消失,出现咳嗽咯痰,病状从阳病转为阴病,病的方向有从表有向里的趋势。这时就介于伤寒与杂病的中间阶段。要是任其自然发展,会出现表证逐渐减轻直到消失,以咳嗽咯痰不渴为主要症状,这种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表示病的属性已经转化为杂病。若此时再因意外而出现恶寒发热,病又属于伤寒了。从各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的“证”来说,先表现的为“麻黄汤证”,中间过渡阶段则为“小青龙汤证”,后期则为“苓甘五味姜辛汤证”.这是临床最常见的情况。其它各种错综复杂的变化,就更为常见。

如果觉得《黑糊糊解读《伤寒杂病论》(一) || 黑糊糊》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