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简淡中的高情远韵

简淡中的高情远韵

时间:2018-11-10 00:20:15

相关推荐

简淡中的高情远韵

王玉祥

淡月微云一径斜,梦痕箫韵在谁家?重来曾不过三日,已换荷塘一辈花。

眼前这首小诗,在表现形式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出奇制胜之处。只是宛如一帧墨痕简淡笔调清諧的写意小品。然而细读起来,却直觉得被积酿在诗中的那种高情远韵久久浸润着。这正是小诗的高明所在。

小诗是表现杭州西湖仲夏夜的观感的。淡淡的月光,薄薄的云影,掩映着荷塘里新绽开的一片莲花。抒情主人公沿着湖畔斜仄的小径缓缓而来,沉醉在这清幽香润的梦境中。在这里,作者只正面点出了三种景物,即“淡月”、“微云”和“一径”,而“荷塘”与(荷)“花”则是在结尾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才出现的。也就是说,此诗中的景语只有首句一句,而其余三句就都是情语了,可见此诗的表现观感乃是以“感”为主。那么,这情景或者观感是怎样巧妙地融和在一起的呢?应当说,现场上的月光之“淡”和云影“微”给诗人提供了绝好的弄笔之资,使他大有文章可作,富于诗意的联想就是由这一“淡”一“微”生发出来的。试想,倘若其时不是如此,而是明月当空,照如白昼,或者是夜黯如漆,对面不见,那么相应的,“梦痕”句的美好联想又何由而生呢?两件事物总要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才好令人产生联想,由此想到彼。所以,正是这“淡月微云”若明若暗,若有若无,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像朱自清先生所说“恰到好处”才使得置身此间的诗人产生了梦境般的感受,而这梦境的宁謐、温馨、恬适的美,又拨动诗人敏感的诗的神经,使他进而联想到周围简直是一派宜箫宜瑟、似箫似瑟的音乐气氛、艺术气氛,于是顿时化出“梦痕箫韵”这样的抒情妙语来(当然,这类感受是需要以优越的主观艺术素质作前提才可能产生的),再用一个“在谁家”以自问,就充分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痴迷而不知所在的微妙情态。

诗的首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一实一虚互相融和,就成功地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总体观感,将人们引进一个“梦痕箫韵”的美妙而高雅的境界。

如果说,诗人对于彼时彼地的感受仅仅限于“淡月微云”的总体境界,那么,诗就会缺乏个性,缺乏灵气,给人的印象只能是笼统抽象的。诗人显然深谙此理,所以诗的后两句便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仲夏夜的“淡月微云”下最能传达西湖神韵的清景——满塘荷花来作文章,这首小诗便收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两句并没有正面实写荷花(因为正面写极易重落前人窠臼),而是仍継第二句之余绪,从置身荷塘边的一点具体的特殊的感受来虚写,就不仅巧妙地避免了与他人之作雷同,而且翻从一个新的角度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遂得揭示出世间美好的事物的层出不穷和更迭之速,个中的意蕴自是悠远深长,耐人寻味,却又轻松自然,不落痕迹,足见笔功之纯熟老到了。

夏承焘先生倾毕生心力治词学,以“一代词宗”驰誉当世,而其诗亦卓然大家。有《天风阁诗集》为证。上述小诗,不过是诗集中组诗《西湖杂诗》四十余首之一,属于闲适之作,但行间字里,诗人的情操意趣荦荦可见。我们读这类诗,除了艺术的享受之外,不也有性灵的陶冶么?

如果觉得《简淡中的高情远韵》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