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

时间:2021-06-28 17:59:14

相关推荐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

讲座内容提要:

宋代开国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成分,与前代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士大夫的主要组成成分来自科举考试。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布衣卿相的仕宦经历决定了他们对宋王朝的耿耿忠心,对皇室的依附性极强。相应的,宋代士大夫的处境有了很大改观。朝廷有系列重文轻武的措施。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大批出身贫寒、门第卑微的知识分子进入领导核心层。他们一方面对改变他们人生命运的宋王朝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另一方面,宋代为文人士大夫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感觉到可以有所作为。因此,“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贯彻落实到士大夫……

温州学人讲坛 第7讲

时间:1月20日

地点:温州市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

主讲:诸葛忆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主办:温州都市报 温州市图书馆

诸葛忆兵在《温州学人讲坛》的讲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小鱼儿摄

诸葛教授与听众的交流

问1:诸葛老师,听了你的讲座后很受启发,我感觉宋代知识分子他们有主人翁的意识,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但是读了史书后,我发现宋代一开始就处于既贫又弱的境地,而且南宋领土越来越小,甚至金兵入侵北宋时也说宋代实在是没有人才。我想这是不是与北宋过于重视文人、蔑视武士有关?

诸葛:这个关系很大。我刚才讲了,稍有一点才能的武将都被杀掉了,造成的恶果非常明显,那就是没有人才带兵,军队里面没有能干的人。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措施也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刚才讲的宋代历史跟文人有关的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宋代还有防止文官集团权利过大的政策非常专制,比如说宋朝通判这个职位,相当于太守,作为“副市长”,他可以直接向中央皇权报告,就这么一个原因,所以太守与通判经常会吵架。宋朝有个特别喜欢吃螃蟹的人,他曾说过“我想到一个有螃蟹、没有通判的地方去做官”,可见皇帝的专制。

宋朝的体制很庞杂,所以行政支出也就很大。除此之外还得养兵。宋朝皇帝把武将都杀掉了,后来大都是文人带兵。文人里面,偶尔有几个会指挥军队的,像范仲淹,但是大多数文人还是不行的。一有战争发生,军官往往逃得最快。

问2:我想问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士大夫精神到底是什么?是因为宋王朝提升文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之后,他们来报答皇权吗?那么这是不是让我们对传统“士大夫先国后家”的精神产生了反差,本来这可以作为正面精神来鼓励我们后人的,要先国后家,以国家为重,但是经过你这番解读之后,会不会让人产生一种负面的影响: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真正为了国家这种民族精神?

诸葛: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首先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其次就是不要把古人包括任何人看得太高,他们都有现实利益,他们的做法也不算是反面的,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不是干坏事,也没有产生负面效果。只不过这两句话如果孤零零地出现,会觉得这个人品德很高,只是经过我们剖析以后,才知道这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环境,仅此而已。

问3:我想问的是一些文献资料真实吗?有没有虚构?

诸葛:古代二十四史里还有作者把自己的家族写得很完美这种事,那么你说的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读史书,有的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真假。现在有些人在研究墓志铭,墓志铭里的话不都是好话吗?但是历史书不止一本,你可以斟酌的,宋代开始有印刷术,所以宋代的书特别多。宋代有各种各样的史料,包括每个大臣家里都有不同的史料,比如苏轼家里的史料和王安石家里的史料就不同,他们可以来对比,互相参照,就会知道哪些话是假话。

所以就有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必要,如果史书全是真实的,那我们还需要研究历史吗?不需要了。

问4:诸葛教授,我是宋史的爱好者,从历史上看,宋王朝是光辉灿烂的一个朝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都在宋朝出现,这与当时“重文”的风气有没有关联?

诸葛:宋代发达的文明,包括文学、哲学、史学的发达,这与对文人的地位重视,文人在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当然是密切相关。

问5:我的问题可能没有那么深刻。第一,你讲的科举制度对于北宋的文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有个很好奇的问题,那么他们考什么呢?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看电视经常会发现有个叫“八贤王”的角色,那么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人吗?

诸葛:没有这个人,是虚构的。

至于科举考什么?一部分是杂文,还有是考律诗,五言律诗,命题。后来科举考试又有变化,有人认为做官也不是当文人,为什么考诗赋?要取消诗赋。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基本上把诗赋考试取消了。再一部分就是对当时的现实问题发表言论的一些文章。比如拿出经书里的一句话,如《论语》上的语句,让你写文章。到了明朝以后就是“八股文”了。

问6:请问您能不能介绍“理学”的出现与宋代的历史背景有没有关系?理学跟传统的儒家思想主要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诸葛:这个问题很大。要回答完整又可以开一个讲座了。

“理学”这个大背景,就是刚才我讲的是宋代新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在人的道德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把这种儒家的道德要求推向极致,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儒家推行孝的观念、贞洁的观念在以前是做不到的,而在宋朝却变成了规则。我对“理学”这一方面的做法比较反感,我认为理学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推向一种反人性的地步,我觉得这是非常极端的做法。反过来说,宋代对男人却没有限制,“家庭歌舞团”成员都是他的小妾。详细讲的话内容比较多,总之我认为“理学”是宋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一种哲理性的体现。

问7:诸葛老师,我们中国的封建朝代中,宋朝的年代是最长的,有3。明朝也只有277年,清朝是268年,唐朝290年,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封建王朝,宋朝时间最长?为什么宋朝在这么弱的情况下能够维持300多年的历史?

诸葛:我个人认为是知识分子的力量,忠心耿耿,死而后已。

问8:我想请你谈谈,宋朝的用人制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你研究宋史多年,是不是也受到士大夫精神的影响?

诸葛:你问我是不是受到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我想是的,肯定有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嘛,我们中国人是比较讲究忧国忧民的情怀,我想是会受到影响了。

至于用人制度呢,我只能说宋朝用人的“公正”这点,在现今社会应该还可以效仿的。但是宋代制度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可思议了,今天应该就是选举制,这比较合理。有人说这是毛病最小的一种制度,公正的选举应该是这样的。

问9:我想请问一下,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工作和生活有哪些指导意义?

诸葛:对于现代人来说,宋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有用的如“以天下为己任”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人格教育意义,都还是普遍存在。

问10:宋朝变法为什么这么难实施?

诸葛:王安石变法还是相对不错的,他的变法还是能贯彻实施下来,并取得了一点效果。而范仲淹的变法就更不好实施了。封建社会的毛病,就是用人的毛病。因为是专制制度,是一个“人治”的制度,不是“法治”制度,在法治制度下,变法是有用的,而在人治制度下,变法有什么用?最好的“法”到了下面,也变成害民之法,王安石的这些法用意很好,到了下面就变成不行了。

如果觉得《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