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中国人?“歪果仁”?

中国人?“歪果仁”?

时间:2024-03-09 07:49:10

相关推荐

中国人?“歪果仁”?

中国人、“歪果仁”,东方人、西方人——不同国家的人到底有多不同?

不同文化下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是“几头大象”,还是“一群蚂蚁”?

不同国家(民族)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比较与差异不仅是公众喜于乐道的话题,也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越来越受关注且已成为一门专业学科——跨文化心理学。“几头大象还是一群蚂蚁? ”——德国雅各布大学心理学系、不莱梅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晏松教授和荷兰蒂尔堡大学、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跨文化心理学荣誉教授Ype H. Poortinga以此来形象地比喻文化的行为差异,以及跨文化/文化心理学自20世纪中叶创立以来,在人类行为的共性、差异性以及心理功能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文化特异性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的持续争论。

文化差异很吸引人们的眼球。无论早期林语堂对东西方差异之精辟分析,还是旅德华裔设计师刘扬《东西相遇》中有趣的图片(见插图)都映射出心理、行为的文化差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跨文化心理学从实证角度对心理过程和行为开展了大量的文化比较研究。晏松和Ype H. Poortinga两位教授长期致力于文化对于基础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心理数据跨文化比较的方法研究,受《心理科学进展》主编的特邀特此撰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发表在《心理科学进展》25卷4期上。文章通过跨文化心理学的历史回顾,基于跨文化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对目前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尤其是如何组织和解释已有研究所发现的行为差异,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

以知觉、情绪、认知,语言认知研究领域为例,一个典型的趋势是从早期的“大象”差异理论到后期的“蚂蚁”研究。早期理论思路下的“文明人”与“原始人”知觉能力的不同,情绪的跨文化差异,语言对认知的决定论在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挑战,从而演变为对影响该心理过程及行为表达的文化环境因素的具体研究。宽泛、笼统以致于包罗万象的维度诸如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由于缺乏全面的实证基础(同时也很难证伪),往往不能为实证研究提供操作性的框架,其实质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值得商榷。而定义明确、操作精细的实验研究,例如不同语言对记忆、数字加工的影响则推进了我们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研究以严谨的理论假设与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基础,知识的进步则需建立在一项项精细的研究成果积累之上。

近期兴起的文化神经科学为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跨文化研究的视野。无论是针对行为差异的心理生理指标的功能磁共振及脑电研究,还是对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研究都很令人振奋。而后者的关注点也从初期的基因多态性的种族分布频率和(东方—西方)心理行为差异之间的关系进展到当下对一些多态性的变型和不同文化下行为变量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但是,这些跨文化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还大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精细化和科学的重复验证,同时也要避免泛化解释的倾向。

不可否认,文化差异充满了魅力。多年来我们似乎更热衷于寻找他国人与本国人之间不同,以致于迄今相关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寻找行为的差异而不是跨文化的不变性。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文化偏误、缺乏等价性等问题及其对数据解释的影响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尽管我们热衷于文化差异,这个理论预期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目前研究所显示的心理与行为在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差异在大多数研究的领域并不是那么大,且各种差异也并非能用“几头大象”的维度就可以解释。未来在进一步推进和开拓跨文化研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有很多很多“蚂蚁”的研究。

如果觉得《中国人?“歪果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