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超前教育 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

超前教育 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

时间:2021-03-07 04:36:47

相关推荐

超前教育 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

之前我们发布了一篇不赞成孩子提早上幼儿园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但评论区也有不少家长表示:

虽然没有让孩子提前入园,但现在压力大,3 岁左右就让孩子上写字、拼音等补习班也是少不了的。

3 岁左右,有的孩子自理都成问题,就要被父母逼着接受这种超前教育,这样真的好吗?

今天,我们就请邓欣媚老师好好说说。

01

午休时间,同事 A 分享了孩子背诵唐诗的视频,大家感叹孩子聪明的同时,也为 A 桌上孩子的时间安排表感到震惊。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被安排了各种补习班,周一到周日无缝连接,想想真让人心疼。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其实不止是同事家的孩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说话刚利索,就报了英语班;

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学写字;

连数都没数明白,就要练习 20 以内的加减法……

3 岁左右的孩子,本该是自由探索、发展兴趣的好年龄,却硬生生被父母逼着提早接触这些为了赢在起跑线上的文化课。

真的有必要吗?

02

其实,选择了早早给孩子报补习班的家长也充满了无奈。

去年,一个 5 岁男孩的简历刷爆了朋友圈。

满满 15 页的简历显示,男孩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现在每周要用英文写 3 篇日记。

还在钢琴、绘画、游泳、围棋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

一年里,英文书籍阅读量更是超过了 500 本。

看了简历,大家不禁感叹:「我这辈子的简历恐怕都比不上这个孩子了。」

普通人尚且如此,当爸妈的焦虑可想而知。

不仅是网络上,太多别人家的小孩也让家长们屡遭暴击:

隔壁 3 岁孩子已经会背 50 首唐诗了;

幼儿园的同龄小孩会 20 以内加减法了......

反观自家只会看动画片的娃,家长怎能不焦虑?

更让家长无可奈何的是,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学前教育条例》,禁止幼儿园教授文化课,但在幼升小的过程中,一些算术、拼音和逻辑相关的试题还会出现在面试中。

这就逼着家长,不得不提前为孩子准备起来,以免娃在升学面试时失去了竞争力。

03

图片来源: 正版图片库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牺牲玩乐时间让孩子早早就穿梭于补习班之间,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3 岁前的孩子,玩耍和游戏就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激发自身潜能、发展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

一味剥夺孩子玩耍时间,转而学习一些不属于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反而会适得其反。

这样不仅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和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还会影响情绪状态和性格发展。

图片来源: 正版图片库

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有个 4 岁的小姑娘,妈妈反映她性格越来越内向,容易发脾气,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晚上睡觉说梦话次数也越来越多。

进一步后发现,小姑娘刚上幼儿园,妈妈就给她安排了很多补习班。

每天幼儿园放学后,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在幼儿园里玩一会儿再回家,而她只能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一边奔赴一个个补习班。

这让她觉得自己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很难融入群体,压力也很大,连晚上说梦话都在背拼音。

4 岁左右的孩子的确需要学习,但学习的不是文化课,更应该是对世界和自身的探索,这是孩子发现自身特长、建立社交、养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

04

现代社会,让对孩子有期待的父母一味地纵容孩子玩乐不现实 ,有所取舍、尊重孩子意愿才应该是引导的前提。

我的儿子今年 3 岁,我也会带他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他感兴趣的,而且不以赢在起跑线为前提。

图片来源: 正版图片库

父母坚持「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这样的教育观,才能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

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早期教育并不等于超前教育,更应该从幼儿身体(大脑)发育、亲密感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这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 身体和大脑发育——实践基础

图片来源: 正版图片库

早期教育中,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方面的训练和教育是最重要的。

生命早期,孩子的体魄和大脑的发育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及时地训练能让它们得到更好地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这时对幼儿的大运动(跑、爬)和精细运动(用手指夹物品)在促进身体灵活程度的同时,也能让大脑发育得更加充分,间接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

让孩子多接触外界,有更多的户外时间,并且鼓励孩子用手去感知和触碰事物,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相比看书上课的学习方式,这样更加符合现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也能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实践基础。

2. 情商培养(亲密感培养)——情感基础

图片来源: 正版图片库

与学习具体知识相比, 3 岁左右的孩子更重要的任务是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需要不再是只有吃饱穿暖,他们有更多的心理需求需要被满足,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和陪伴。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回应,亲密关系和安全感顺利建立,这是孩子日后能够具有独立意志去探索外在世界的心理基础。

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会延伸到孩子其他重要社会关系的建立当中,能够具有基本的共情能力,在遇到新的人和情境,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和退缩行为。

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使儿童形成自信和真正的独立,为日后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学校)打好情感的基础。

3. 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基础

图片来源: 正版图片库

不少学龄阶段的孩子,成绩始终无法得到改善和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由 3 岁前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的。

3 岁左右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依赖性强、挑食、怕输等不良行为习惯。

这些看似都是一些小问题,可是倘若父母忽视这些细小的东西,而把早期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获取,反而会得不偿失。

知识的学习在个体成长发育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晚,而不好的行为习惯在时间的堆积下会变成孩子的「顽疾」,阻碍智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父母与其着急给孩子灌输具体的知识,倒不如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日后独立学习打下良好的习惯基础。

好的教育应该是接受孩子的不同,接受孩子在某个阶段,或者某些方面慢一些,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然后适当引导。

「拔苗助长」和「静待花开」,你选择哪一个呢?

如果觉得《超前教育 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