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会犯错的咨询师 还是好咨询师吗?

会犯错的咨询师 还是好咨询师吗?

时间:2022-06-25 14:31:20

相关推荐

会犯错的咨询师 还是好咨询师吗?

心理治疗到底有没有效? 这是许多人会质疑的问题。

究竟心理师与一般的心灵成长导师有何区分?

所提供的帮助会比算命或占卜师来得好吗?

真的能治疗好心理疾患吗?

比起美国的心理师来说我们幸运得多,因为我们不见得马上要回应这些困难的问题,而他们则被迫要向保险公司证明心理治疗的效果。

如我在《最强的心理学流派是?》一文中所述(后台回复“流派”获取文章),在美国通常是由私人保险公司来决定给付心理治疗的金额与次数,对于信奉自然科学的保险业者而言,心理治疗应该跟药物一样,给了一定的剂量就要产生效果。

无怪乎学者们纷纷发表其特有的治疗法,并试图用量化研究来证明治疗法的效用。能标准化操作的认知行为治疗就是这个风潮下的产物。

风潮过后,开始有不同的声音,所有老经验的治疗师都心知肚明,心理治疗的历程千变万化,虽然没有保证有效的疗法,但的确有某些治疗师特别能为带来帮助。

研究也证实了大家的直觉,比起治疗学派,治疗师的个别差异才是重点。

对于新手来说,这不见得是好消息,因为这表示:

并非用心专研某个治疗学派就能保证自己谘商的成效,所以究竟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即便不用向他人证明,那究竟要怎样才能自我说服,自己是个还不赖的治疗师?

受到临床心理训练背景的影响,年轻时我常以病人的症状是否有改善做为自我评价的标准。

毕竟在医院里时常会听到某某医师治好了严重的边缘型人格病人,又或者某个心理师是治疗强迫症的专家,把病人转介到他那边就放心了。

然而,随着经验与知识的累积,我明白了影响治疗成效的变量太多了,毕竟每周我只和当事人相处一小时,把改变全归因到自己身上,这不也是一种自大?

虽然无法保证谘商的成效,但仍然许多关键且具体的部分是我们可以努力的。

没错,就是谘商历程,更准确地说是与疗效紧密相关的「谘商关系」。

例如在当事人冒险坦露痛苦时,心理师是否能明白其中的分量,并慎重对待案主的信任?

当谘商发生抗拒或冲突时,心理师能否保持关怀,并主动修复裂痕?

在当事人陷入低潮,感到自我厌恶、愤怒或者羞愧时,心理师能否同理这些痛苦,真心接纳与我们同样不完美的当事人?

看到这边,或许你的心情跟着沉重了起来,问自己「我真的能做到这些吗?」。

别担心,真正诚实的答案是,谁都无法每次都做到。

是的,这并不容易,我现在的体会是,与其说谘商是固定的「能力」,倒不如说是每次晤谈都需要用心维系的「努力」,因此在谘商结束后,我都尽量督促自己写笔记,藉机反思本次谘商的过程。

然而我们都是凡人,自然无法每次都做得好,有时甚至会犯愚蠢的错,这篇文章想谈的,其实是我前阵子搞砸的心情。

难堪的负向反馈

前阵子受邀到某单位主讲〈认识心理疾患〉,我离开医院多年,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最合适的讲者,只是双方已合作多年,也就顺势讲到了如今。

课程结束时,有学员(同时也是我的读者)发问:

在你的工作经验中,

是否曾有比较棘手的心理疾病患者,是接不住必须转介的?

这问题可以有两种意思,

第一是「心理疾患中有没有特别严重不容易处理的类型?」

第二是「方格正你有没有接不住的个案?」

我针对前者给予答覆:

在我的经验里,谘商的难度不在于诊断的严重性,若能建立起互信合作的谘商关系,即便是思觉失调病人也能帮助他们一起面对疾病所带来的难关;

相反地,若难以建立好的关系,即便当事人没有任何心理疾患,谘商有很高的机率会不了了之。

但回答当下我有些心虚,因为脑子浮现的是前不久所收到的一封信,里面的大意是:

你好,我是今天下午跟你谘商的学生,跟你谈完后觉得很不舒服,这是我最糟糕的谘商经验。

就算你有多年的经验,但我还是想让你知道我的感觉,并希望其他同学不要有跟我类似的遭遇。

收到这封信时我相当震惊,没想到和我会谈居然是这么糟糕的经验,连忙着回想是哪个学生、当时我说了什么不应该的话。

心里有个底后我回信给她表示歉意,并希望有机会她能再回来,当面把不舒服说开,很遗憾我并没有得到第二次机会。

回顾那次会谈,印象中我采取较指导性的方式,建议对方要主动与同侪互动,比较有争议性的话可能是「我知道有时候男生挺现实的,除非女生长得特别漂亮,不然男生不会主动靠近」。

我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这些话听起来很夸张我知道,就算被申诉也是活该,但请暂且听我解释。

我妹妹就读大学时,因为外表比较不起眼,感受到有些男同学的差别待遇,看到班上漂亮的女同学,总是有男生嘘寒问暖、考前主动送上笔记等,对男性的现实有些失望;身为哥哥的我听到后,除了意识到平时身为男性的盲点外,也有点心疼妹妹的遭遇。

因此说出这些话的我,用意并非批评对方的外表,而是想对女生容易被以貌取人的处境表达理解。当然,我做得很粗糙,这些话不尽然不能说,如果我更完整地分享我与妹妹相处的经验,以及对妹妹的心疼,或许对方就更能理解我的心情。

平心而论这不是我平常该有的表现,但何以我在当次会谈做得这么粗糙、过于指导性? 或许是因为前晚没有睡好,导致整天昏昏欲睡,再加上当周我已经与超过二十个人会谈,还有许多新案主(意味着更多的讯息量),已经超出我所能负荷的了。

我知道勉强自己这样下去对我、或是对当事人并不好,因此当机立断决定辞去在社区心理卫生中心的兼任工作。

虽然收入会因此减少,然而对于我来说这才是对的事情。现在工作相当竞争,或许有些心理师以接大量的工作为荣,只是一但工作超载,自然就难以珍视每次与案主的相会。

说白一点,当满脑子想着下班休息时,又怎么能有足够的耐心、同理心呢?

月光下的蓝色男孩

“心理师对我说的话是真的吗? 还是一种谘商技巧或者是演出来的?”

这是许多案主心中的疑惑,也是我难以回答的问题。问题背后所显现的,是被真心关怀的渴望,以及不敢轻易地相信他人的矛盾。

当心理师不是件简单的事,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符合许多不同的框架,例如演讲时必须要生动活泼、写作时要能打动人心,更别提不同的案主对心理师的期待都不尽相同,在谘商时理想上应该要试着了解案主的期待,并达成共识。

在这么多压力下,心理师似乎没有任性「做自己」的权利。

当我收到同学的负面反馈时,第一个感受到的是「羞愧感」,好像自己完全没有所谓心理师该有的样子。

这听起来有点悲伤,我想到<月光下的蓝色男孩>这部电影,片中Little原本是个害羞弱小的同志,在饱受欺凌后,将自己蜕变为一个浑身肌肉的毒贩,将过去的自己藏在很深的地方。

当然每个人的处境并不一样,但某种程度上,为了被社会或他人认可、为了生存,我们都必须「演好」某个角色,但心理师也是其中的角色之一吗?

随着工作经验累积,我体认到心理谘商的知易行难。无论采取的是何种复杂的取向技巧,根本之处还是对于眼前这个人的接纳与关怀,这完全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需要长时间的「修练」。

「嗨~ 很高兴今天又看到你」。这句话说来轻巧,然而如人际历程理论所说的,许多需要求助的当事人,问题就在于不容易与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这也很可能反应在谘商关系中。

但当谘商关系处于疏离、紧张或者冲突的状态时,心理师若能「真诚一致」地说出「很高兴见到你」,此时这句话就不再轻飘,而是情深义重。

这就是我所说的修练。

当我们选择从事助人工作时,所投入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对于关怀他人的一种承诺。

说得浮夸点,我们便走在学习如何去「爱」的路上,这反过来也会充实我们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抱持着这份承诺,那就不是在「演出」某个角色。尽管不见得总是能做好,但在一次次的努力中,我们将成为更好的照顾者。

或许有一天,我不需要肠思枯竭地去想安慰的话语,体谅与关怀会自然流泻。

我是这样期待着。

-The End-

如果觉得《会犯错的咨询师 还是好咨询师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