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12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12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时间:2019-06-11 23:59:33

相关推荐

12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

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为侯国。春秋时期,郇国为晋所灭,此地属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地属魏,称汾城。隶属河东郡。秦仍属河东郡。北部为临汾县,西部为长修县。临汾旧城在今县城北25公里处(襄汾县晋城村)。长修故城在今县城西北15公里处泉掌镇。汉高祖时,封御史杜恬为长修侯,长修为侯国。东汉改为长修镇。三国时属魏,置临汾县,隶平阳郡。西晋时,临汾县属平阳郡。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分临汾县为太平县和南太平县。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邻闻喜、曲沃二县。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东雍州为绛州,徒闻喜县龙头城(今礼元镇龙兴堡)。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县玉壁。隋代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领正

新绛县

平(今新绛)、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等8县。唐武德元年(618)置绛州总管府。辖绛、潞、盖、建、泽、沁、韩、晋、吕、浍、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绛州领正平、太平、曲沃、闻喜、稷山等5县。武德三年(620)罢总管府称雄郡。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贞观中,绛州属河东道。领治仍旧。五代袭唐制。宋为雄州,置绛郡防御。辖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垣曲等7县。金置绛阳军节度使。兴定二年(1218)升为晋安府,总管河东南路兵马。兴定三年(1219)又置河东南路转运司,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平水等8县。元初为中州,置绛州行元帅府,辖河、解二州各县。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正平、翼城、曲沃、闻喜、垣曲、太平、绛等7县。明为绛州,属山西布政司,隶平阳府,领稷山、垣曲、绛等三县。清初属领仍旧。雍正二年(1724)改为

新绛县

直隶绛州,领稷山、河津、闻喜、垣曲、绛等5县。19(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县,取咸与维新之义,又兼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始改称新绛县,属河东道。1927年(民国)废道,直隶省府。1937年(民国26年)新绛县属山西省第九专员公署。1939年(民国28年)民国县政府移驻乡宁县下川村,1945年(民国34年)迁回。日伪县政府仍驻旧城。1945年(民国34年)5月,新绛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开(属晋冀豫边区太岳三专署),驻文侯村。同年8月,改称新绛县民主政府,仍驻文侯村,兼辖闻喜北塬28村。1947年(民国36年)4月,新绛县城解放,成立新绛县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为界,南为绛南县,属太岳三专力量,驻文侯村,仍辖闻喜北塬一带。北为新绛县,属晋绥吕梁十专署。1948年8月,绛南县并入新绛县,同属晋绥器梁十专署。专署与县治均驻今县城。1949年2月,成立晋南行政公署,驻新绛,下设3个分区。新绛分区辖新绛、稷山、河津、曲沃、乡宁、吉县、汾城等7县。1949年6月晋南专署成立(驻今临汾市),新绛属晋南专署。1949年底,运城专署成立,新绛属运城专署。1958年11月,新绛并入侯马市,属晋南专署。1961年11月,从侯马市析出,恢复新绛县建置,仍属晋南专署。1971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新绛属运城地区。1979年,运城地区改称运城行政专员公署,新绛仍属所辖县之一。2000年,运城地区改称运城市,新绛仍属所辖县之一。

新绛县-文化文物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 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

新绛县

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古城原为“卧牛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南为嘴背为臀,东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目前,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 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华夏,似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

新绛县

发光;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栽。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该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人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哥特式“天主教堂”正对着“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跟“居园池”可以说是“背靠背”,过了“居园池”大门的前的马路,有一条很窄的胡同,直接上去就到教堂。每年圣诞节教堂那边人非常多。据说这个教堂是清末一个荷兰人花了两根金条盖的。忘了是在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或者“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地方是作为县里储存粮食的仓库。历史悠久。

新绛县-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来,他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争先发展”以及运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尽快把新绛建成“三晋富县”的目标要求,以顽强拼搏、负重赶超为发展主题,坚持“以事论官”的选人立场和用人导向,不断创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全力实施事关新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1411”战略工程,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1411”工程即一团:组建绛州绿蔬菜集团;四园:建设生态农业先导园、民营商贸园、轻纺工业园、煤化工业园;一城:兴建绛州学府

科学致富

城;一线:开发名城景点连接线。通过实施这一工程,力争苦干3—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番,再造一个新绛县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到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2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达到7平方公里。目前,“1411”工程开局良好,发展势头强劲,已上项目96个,总投资达到10.5亿元。绿色农业、民营企业、教育产业、名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发展。继成为北京市“场地挂钩”外埠蔬菜生产基地后,又先后被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中国果菜十强县、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先导园、民营煤化工业园、民营轻纺工业园、民营商贸经济园及绛州学府城建设整体推进,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工程。东环路汾河大桥建成通车,龙兴广场、文庙广场竣工开放,县城街道的硬化、亮化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为名城增添了光彩。,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1134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35.52%,增幅名列全市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增长5.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新突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把“顽强拼搏,负重赶超,与时俱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确定为工作的主题。围绕“1411”工程,推动绿色农业、新型工业、商贸流通、教育产业、名城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各项工作全面提速,力争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翻番,财政收入在2000年7122万元基础上力争达到1.4亿元,各项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再经过3—5年持续不断的跨越发展,提前三年实现第二个翻番,为后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全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受教育程度和人的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绛县-人口民族

,新绛县总人口为32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62%,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0.38%,全县有汉、回、满、蒙古、藏、拉祜6个民族。

宗教

主要是天主教与回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于明代泰昌元年(16),传教士艾儒略创办,是山西省最早开教五堂之一,现在全县天主教徒约1100余人,主要分布在正平坊、张庄坡、刘峪、段家庄等地。回教是清咸丰末年(1861年)河南沁阳回族马洪元等三户到新绛西关落户建寺传教而开始。现在回族仍分布在西关一带约800余人。其他还有基督教徒370余人。佛教徒40余人。

风俗

新绛县民俗风情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凌晨烧柏枝、放鞭炮,以接神祝福。早饭家家吃饺子,饭后向长辈拜年。[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节前即排演“社火”、台阁、拐子、花车、鼓车、杂耍、花灯等,在乡镇表演。元宵节达到高潮,进城表演,晚上张灯结彩,开提灯会,吃元宵。[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俗传“二月二,龙抬头,换新头”,剃头理发。家家烙煎饼,拍簸箕,扫床,歌谣“二月二,拍簸箕、疙蚤壁虱不得上坑里”。[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门口插艾蒲,喝雄黄酒,并以雄黄涂幼儿耳年鼻、写“王”字于小儿额上,佩戴朱砂袋,系五色丝,意在镇百邪,并以虎形划符贴在门上,叫做“禁五毒”。民间习俗吃粽子,据传为纪念屈原。

[六月六]为新绛传统大会日,群众习惯在这一天曝晒书、衣、作麦曲。

[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相会为祭祀先祖的“鬼节”,用各色纸裁作衣形焚烧,名为“送寒衣”。

[腊月习俗]初五,以各种豆子与米作粥,叫做五豆粥。初八,用米、红枣及各种豆作饭,叫做腊八粥。“二十三,糖瓜儿,丢下七天年下儿(旧传灶君爷上天),二十四扫尘土,二十五蒸馒头,……”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夜晚家家户户包饺子,有的彻夜不眠,称为“守岁”。

如果觉得《12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