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李治国老师论票友61--65(资料来源于“早安京剧”)

李治国老师论票友61--65(资料来源于“早安京剧”)

时间:2024-03-19 15:43:15

相关推荐

李治国老师论票友61--65(资料来源于“早安京剧”)

《早安絮语》(六十ー)

介绍一下月琴师傅,他学艺十几年,受过专业人士指导,有相当声誉,是这么说的:

一、S基本功不错,右手有弓头儿,这是解决尺寸问题的基础;二、S人性很好,我愿意帮助他,与钱无关

三、随便给琴师拍掌是大忌,但S服从并认可,引领起来就相对容易;四、得益于京剧本身的吸引力,S内心喜欢。月琴师傅强调说,不是每个拉琴的都能通过击掌改好。

再说说票房管事,属于敢切敢拉之人,他这么说:是这里唱家讲究,非常挑剔琴师的劲头儿,S心里节奏不好,一两回迁就可以,可不能长,水得端平。有帮忙的,自然就好了,后来没了,也不好意思拒,就换地儿了。与S无矛盾,只是为票房着想,我就是一个管事。

《早安絮语》(六十ニ)

最近,见到著名的老青衣演员,在大型演出中,拼命让自己已然的老年之躯呈现年青的风采,电视特写播出来,让人心里非常难过,不舒服,——包括嗓子原先的艺术形象遭到了极大的损害。这是不尊重自然法则的结果。演员的艺术生命可以以音像资料保存而延续,但是活生生的表演必须附加在自然生命中。见过吕东明、黄少华,张春秋的老年出演,就是老态示人,虽然白发苍苍,但风采依然,观众依然賞心悦目。老了就是老了,要服老,伏老,干嘛非要装年青?艺术是真实的,也是残酷的,本色出演没有什么不好。靠整容,靠化妆,靠高科技,靠不住。醒醒吧。周围的人,要敢说真话,敢于阻拦和提醒,'皇帝的新装'是有真像的,混不过去。也许会有说,不应指责,应该钦佩,毕竟是想把美留给观众,这样做的尚有他人。对此,不反驳。

《早安絮语》(六十三)

业余京剧活动与群众文化管理隐现两张皮现象,这是两个相悖的力量共同努力造成的。一是以某某杯为代表的业余京剧活动,自封为王,自成体系,努力与群众文化系统清界限,成为两码事儿;再是群众文化系统苍白无力,也不愿意为业余京剧活动站脚助威,付出太大心血,提供个场地就不错了。这种两张皮,两股劲儿的现象,很值得关注。可叹,没有人关注,——特别是相关部门,相关领导,相关研究人员,都避而不谈。从政策层面讲,业余京剧活动,无论如何也是要归群众文化部门管理,但实际上是搞大了的京剧活动不理会群众文化部门,群众文化部门也乐得撒手不管。这种两张皮,让喜欢京剧的群众及活动无所适从,找不到大门,只好多磕头,多跑腿。有识之士,给出个主意,调研调研吧。

《早安絮语》(六十四)

有个专家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票友说成是京剧的“蛀虫”,真是奇谈怪论。票友与戏迷,是水;京剧行内人为鱼,离开了戏迷票友,京剧就是无水之鱼,还能生存,发展吗?这位专家认为票友和戏迷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戏迷爱听戏、爱哼唱,他热爱的是自己心中的京剧艺术,还可以为京剧艺术投资,积极买票看戏,所以戏迷才是剧场的核心观众。而票友更多是喜欢伴奏和演唱、喜欢让别人欣赏,喜欢自娱自乐。ー一这个区分很害人,逼人选边站谁是戏迷?谁是票友?区分得开吗?这更多是对票友的歪曲。任何一个可以称为“票友”的人,一定也是从戏迷成长起来的,他一定比戏迷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听戏、学戏、演戏。戏迷们也不愿意被人抬到虚无缥缈的天上去。通过区分戏迷和票友来打击票友,对京剧没有任何意义。

《早安絮语》(六十六)

阮是业余京剧乐队中的奢侈品。因为弹好的,太少了。电视里,舞台上,为什么乐队那么好听,中低音乐器要占一半功劳。为什么票友中,弹好阮的少,因为一上来都朝着拉京胡努力,被拉琴的光环照花眼了,对弹阮不屑一顾。阮不被人重视,在乐队里抱阮的,都是凑合着玩儿。而把阮弹得可以的人,会挑胡琴,太一般的,不伺候。所以,阮成为奢侈品了。弹好京剧阮,不仅要求节奏感强,而且耳音要特別好。不只是听自己的阮,而是要跳出去,听阮在乐队里的声音。阮是辅助乐器,不承担主旋,但节骨眼儿上,要托着胡琴冲在前面,使乐队呈现出立体感。还有阮的定弦,扫合弦,弹挑的力度,都是很讲究的。想在京剧乐队中坐在阮的位置,最好先去好的民乐练练。

如果觉得《李治国老师论票友61--65(资料来源于“早安京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