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以课堂为舞台 展示人文魅力

以课堂为舞台 展示人文魅力

时间:2024-03-25 17:20:18

相关推荐

以课堂为舞台 展示人文魅力

有人说“理想的教育不应是像竞技体育的那种竞争,而是个性特征的分享,应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它更追求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文本”和“人文主义”的融合将不可避免地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和谐甚至碰撞。课堂上激起了师生的精神,充满了诗意的芬芳。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学生在经历了人生成长的过程后,头脑变得更加纯净,更为善良。因而唤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热情,对自然、对生活的自觉关注和主动体验便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烁出人文的光辉呢?

1 以教材为依托,挖掘人文资源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新课程下被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有反映自然和人性美的,有展现世间人情冷暖的,也有蕴含哲理和为人之道的,它们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闪烁着经久不息的人文光辉。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篇篇美文的熏陶和浸染,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抚摸和触动,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普遍亲情观念淡薄不知感恩父母的情感缺失,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文中老舍写到了母亲的高贵品质及母亲对他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文中因母亲去世不能为母亲尽孝尽终而感慨内心愧疚之情时,我反复让学生品读这段文字并举出新闻报道中那些沉迷游戏、不务正业、只知啃老的社会巨婴,啃老不成便试图杀母的反面事例,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感知父母对我们的好,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不要因青春期的叛逆而让父母伤心失望,不能因年少时的无知无畏而淡化亲情,与父母产生隔阂,做出令自己余生后悔的事情。

学生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体悟了情感,联系自身体会,纷纷意识到父母亲情对自己的重要性,在“向父母说说心里话”的课后作文中不少同学写下了情感真挚的感激父母的深度美文,表示要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之后不少同学一改以往混学的姿态,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这就是好文章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心灵的浸染作用。好的文章必然是能影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好文章。

再如莫言的《卖白菜》一文,主要赞扬了母亲面对贫穷依然坚强、自尊、诚信的高贵品质,但也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道理:人穷不能志气短,再穷也需真诚实在。

挖掘到这些人文情结,就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面对生活的困境要像母亲一样坚强,未来走向社会后如果生活不如意,即使是一穷二白也不能丢掉做人的尊严,像文中的“我”一样因贪占蝇头小利而丢掉诚信,丧失做人之本。

2 以课堂为舞台,展示人文魅力

语文教材里蕴含的人文资源,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做深层次的挖掘,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于无形中形成学生潜在的人文素养。那么,课堂上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呢?

2.1 精心预设,及时点拨

长期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被呼吁已久,特别是新课程下“以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教育方式的实施,使课堂上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教师的任务似乎是只要把课堂上无论是有益或无益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其实,这种做法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教益,反而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新课程下,教师的真正任务在于开启学生思想上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让学生真正读进去,读出自己来。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更要及时点化,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

2.2 关注生成,适时引导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常会有预料不到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也即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而我们的学生常常由于生活积累、知识经验的缺乏,会生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此时,作为教师就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之加以整合,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激情的、新颖的、放纵的、自由的生命历程。

在学习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时,当我告诉学生该课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时,当即有学生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地说“读书是多么辛苦的事,竟然有人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不爱学习不喜读书者居多,自然无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对于课堂上这种由于学自我我认知的陕隘突然生成的东西更要引起重视,是我就顺势抛出了“幸福”这个话题,让学生谈自己心中的幸福是怎样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最后我又给学生们介绍了世界上优秀的民族犹太民族因读书多而涌现出了众多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如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等,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再回归文本从而感受读书带给人的另一种幸福,由此,学生对幸福观又有了新的理解,不再把认知仅仅停留于个人的小幸福了。

3 以生活的辐射,丰富人文内涵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将会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比单纯地说教和间接地感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一课时,在剖析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这一环节时,在同学们讨论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直接和间接原因这些因素之后,我特意设置了一个问题“假如祥林嫂活在当下社会她的生活处境又会怎样呢?”结合当前社会,政府提出精准扶贫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有学生说:祥林嫂如果生活在当今社会,那他肯定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政府会给她盖一处房子让她有屋可住,会给她送衣送被送粮让她衣食无忧,为让她真正摆脱贫穷,政府甚至会对她进行再就业培训,未来她可能会是一个有技术有资质的家政服务人员或者是一个自主创业人员等,总之她不会被人唾弃沦为乞丐冻死街头。

学生的这番设想十分合理是她与生活实际结合而产生的认识,此时我趁势引导学生,在当下社会祥林嫂会活得很好,那么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造成的?学生们异口同声:是万恶的封建社会造成的。小说主题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对比,更是激发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对当今生活的珍视。这样的语文教学由于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不仅丰富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4 融入“人文昧”。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培养人类卓越的思想文化成就。使它成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修养,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杰出的人类文化,就不会崩溃。”如今,人类的生活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言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

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坚持使用文字所包含的真理,善良与美丽,以帮助学生改善生活境界,丰富其美丽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中文教室中,教师必须继续融合人文精神,使学生对“自然才能有用”充满信心,并表现出“笑出声来”的骄傲。确立“不放松就固定绿色山丘,让东西,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并获得“我知道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以及追随者可以遵循的事情”的观念,并确立“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粗俗,我很难过,最终会变得贫穷”。高贵的人格.将“人文味”融入中文教室,使中文教学成为铸就学生心灵的主要手段。

总之,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彰显人文魅力,汲取健康丰富的精神营养,引导学生去体会、探索,才能帮助学生完善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使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

如果觉得《以课堂为舞台 展示人文魅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