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高考频道—中国教育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高考频道—中国教育

时间:2024-05-10 08:10:08

相关推荐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高考频道—中国教育

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就必须槁清楚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它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本文试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客观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的导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活跃、更复杂。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对大学生更是如此。

(1)社会文化因素。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重群体利益,西方重个人利益等,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学生常常感到偶然、疑虑、混乱,诸如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与享乐等等认识上的模糊。求新求异的心理使青年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化,而这些东西与中国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格格不入,使大学生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给心理素质带来不良影响。

(2)大众传媒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信息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但辨别能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的特点,大众传媒中的许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强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市场经济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而且这种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呈更加激烈的趋势,社会的现实冲击了大学生平静的心理,引起很大波动,并由此引发了他们自我的觉起,开始注重现实,讲求实效,互相展开平等竞争,而这种竞争对于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种种挫折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市场观念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去单纯追逐经济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这种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使部分意志薄弱、道德水准不高的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部分大学生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尤其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存在看冷淡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再受到推崇。

(4)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片面地理解了人类健康的含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过份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只重视生理平衡而忽视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和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思想上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淡化。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失误也给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带来不良后果,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二是教育内容不当。一些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走走形式而已,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有的教育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5)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注意优化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调控机制。

(6)家庭的因素。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对子女严格管教的父母,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把子女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处于这种类型家庭的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但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容易屈从。用过份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的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由于没有遭遇较多的挫折体验,这种大学生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到别人左右。那些对子女行为完全放任,很少约束的父母,使孩子养成了任意放纵的心理,这种大学生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另外,我国许多心理研究的成果显示,家庭不和,甚至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也造成孩子出现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

(7)校园内部因素的影响。第一,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心理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状况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买的生活方式所代替,从而产生了一种不适应感。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恋,对新的生活方式感到难以再创。同时,大学里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代替了中学时代"填鸭式"的教学。这就打破了他们先前对大学的浪漫的梦幻,滋生了孤独情绪、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有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体验过思家心理的是十分普遍的(占被调查大学生的91%)。这项研究显示,大学生思家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爱的缺失,包括亲情、友情及对故乡自然之爱。第一次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来到大学校园,他们的情感处于失落状态,有深层挫折之感。同时,当在大学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如"学习感到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生病等,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心理。第二,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高校主张以智育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学校在各项评优过程中,往往又十分突出智育成分,更加强化了他们这种思想,从而淡化了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当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时,就会走向"厌学"的极端。同时,有的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上课应付,流露出"厌教"的消极情绪,甚至上课发牢骚,迎合并加重了那些对学校有意见或者"厌学"学生的不良心理。第三,人际关系氛围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亲密、融合的关系可以便人心情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让生活更轻松如意,但是当大学生处在一种疏远、冷淡关系时,便有一种紧张状态,心情不愉快、烦恼,甚至有可能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第四,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转型期的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滋生了种种不健康现象,校园里一度出现了追星狂热、追逐时髦热,少数大学生或醉心于牌桌酒楼或流连于花前月下,"课桌文化"和"厕所文化"更是不堪入目。这些校园消极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得一些大学生变得颓废而无朝气。

2.主观因素

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处在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们,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冲突。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面临着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的选择,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心理压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冲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趋避冲突。是指当同一个目标既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对人们有吸引力,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威胁,对人们有着某种伤害性的时候,人们趋近这一目标和逃避这一目标的动机会同时存在,并互相冲突。这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最多,而往往又最难解决。二是双趋冲突。当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目标,并且两个目标对人们具有同样吸引力时,但又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使得二者不可兼得,必须放弃其中一个目标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难以做出取舍的内在冲突。三是双重趋避冲突。当同时有两个目标,人们面临两种选择时,每一种选择既可能有利于人们,但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不利,这便是双重趋避冲突。强烈的心理冲突会使大学生陷入无尽的用惑和苦闷之中,导致内心世界的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极大地消耗心理能量,使心理功能得不到发挥而影响心理健康。

(2)自我评价不客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飞跃,但是,由于思维中形象成份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中很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我认识还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因此,客观上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只看到自身长处,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有的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拼命追求超出本身力所能及的东西;有的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懒懒散散,混时度日;有的甚至根本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缺点。自我评价消极混乱对提高心理素质是极端不利的,不仅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而且还严重影响与他人交往。

(3)低能的心理承受力。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低,这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姣姣者。有的在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学校和教师都予以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有的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有许多学生感情比较脆弱,娇气十足,爱虚荣,喜赞扬,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的锻炼,经不起挫折,对于考试失败、遇到困难、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同学关系出现紧张等,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

(4)薄弱的自我控制力。某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力,在感情和理智发生冲突时,不能运用理智的力量来为感情导向,而是随意放任感情,我行我素,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行为并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5)性的成熟。大学生的性生理己基本成熟,这必然带来他们性心理的变化。他们渴望接近异性,但由于经验不足,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因而增加了对性爱意识和欲望表露的盲目性和欠严肃性,很容易进入低级情感滥泄的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异常;有时热恋双方情感难以自控,发生冲动越轨行为,导致事后悔恨、焦虑、恐怖性情感;当爱情与毕业分配形成两难选择时,男女双方可能会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严重时会因失恋出现极度情绪低落。

(6)农村籍大学生面对高校施行收费制度的不适应心理。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当中,农村籍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调查农村籍大学生到咨询站的访问率占了85%以上。由于城乡差别导致农村籍大学生的严重自卑心理,从农村到城市,由于他们在群体中地位的变化,心理没有重新定位而导致强烈的失落感,这与农村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家庭教育不利有关。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不优越,有的很清苦,而高校开始施行收费制度,必然增加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在他们要为缴纳高额的学杂费及其他开支而向父母伸手,出而心理负担很重。随着人类日益由生理负重进入情绪负重时代,敏感的大学生较普通人容易体验到更多的心理疲劳。

来源:牛广春心理网

如果觉得《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高考频道—中国教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