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高考作文不用愁 看了这本书 破题如有神

高考作文不用愁 看了这本书 破题如有神

时间:2022-01-19 00:59:03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不用愁 看了这本书 破题如有神

时隔,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在7月份举行的高考。

众所周知,每年高考中,大家唯一能看懂的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作文,总是备受关注的。特别是,又是大事频出的一年,今年的作文题考什么、怎么考,是广大网友都乐于讨(chi)论(gua)的话题。

考生:抗疫命运共同体

全国Ⅰ卷:从小白、鲍叔、管仲中pick你最喜欢的一位,为他打call吧!

押题是玄学,押中了,可能中的也不是自己要考的题。

其实,每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是深思熟虑精心安排的,既要让大部分考生都能有话可写,又要具备深度阐发的可能性。

这种命题要求再加上中国的辽阔地域,决定了这些作文题涉及到的问题,不能是一时一地的难题,而应该是超越了古今、地域的限制,恒久困扰我们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有历时不变的真理,也要有结合时代背景的新的解释,兼具时代气息与永恒价值。

其中的许多问题,古人也曾思考过,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从中国哲学的视角再看这些作文题,我们能找到许多不一样的破题角度。

全国Ⅲ卷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长相,分数,同学、家长和他人的看法……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常常把外在的评价看得很重。然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观点,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反思建立起内在同一性。

这个不断遇见镜子又打破镜子的过程,在朱熹那里被强调为“格物致知”(在王阳明那里则是“事上练”和“知行合一”),在实践和思考中去发现一些道理的能然、必然、当然和自然,这其中就有“道”和“理”,借此去建立起一个相对恒定的自我。

这个自我不是他人意见的简单叠加,不是作为好好先生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鲁迅先生也说,“我所憎恶的太多了,应该自己也得到憎恶,这才还有点像活在人间。”

甚至于在一定时候,要主动地有选择地拒绝一些“镜子”,像放大镜、哈哈镜、美颜滤镜,去把握最核心、最本质、最关键的东西,这种修养方法在陆九渊那里,被陈述为“收拾吾心、自作主宰”,让心灵回复到最高的主动状态,让道德感情获得持恒的方向,进而落实为具体的行动,而不是始终活在他人的注视之下。

全国新高考Ⅰ卷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关键词“距离”和“联系”,其实是中国哲学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而疫情的背景只是把这一问题深刻化。

关于距离,孔子对禀赋最高的弟子颜回的回答可谓精辟,“克己复礼为仁”,让主动的“己”主导被动的“己”,“ 为仁由己”则强调了让主动的自我支配来克制被动的自我,因此主动隔离、保持距离、谨慎社交,并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在家里闲得蛋疼,而是为了抗疫大局的自我牺牲。

这背后的联系则是儒家反复申说的“立与达”, 每个人都是通过立人来立己、通过达人来达己的,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个“太自我”的时代的种种病征的根源,就在于将自我想象成独立于他人的完整无分的个体,进而衍生出各种各样自我中心主义的主张。

追求幸福是人的普遍的本质倾向。而幸福的基本内容就在于人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实现。而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总是以他人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的,或者说,每个人的自我实现当中都包涵了他人的自我实现,这样一来,通过立人、达人来实现立己、达己的目标,也就成了人的普遍倾向。这种倾向就体现为孔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仁。

北京卷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信息时代,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现在的信息未必是以“一条”的形式存在,多是呈现出信息流的状态。

但是不管信息如何到达我们,对我们来说无非是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感官经验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这篇记叙文如果停留在这个层次必定与高分无缘。

重要的是“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具有自主性,思则是这种自主性的具体体现。思是心的功能。心是可以不思的。思与不思,取决于人的主动性发挥的程度。离开了思的作用的发挥,人就沦入到感官世界当中,在物的牵引中失去其主动性。

当信息到达我们的时候,需要去发掘“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的内在必然性的部分,去呈现琐碎日常的高光时刻。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两句话单独来看,前半句没有问题,后半句显然过于悲观。首先必须承认,当然有重要的转折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例如出生在什么家庭、处于怎样的历史进程、突然中了百亿大奖,因此孔子说“富贵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生活中注定有一些无可改变。

但是这不意味着对事物发展进程彻底的无能为力,孟子有个极端的说法叫做“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尽人事方能知天命,如果一心求死必然有心人天不负。

两句话结合起来看,个人如何面对事物发展进程中意想不到的转折和变化呢,用孔子的话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不过多忧虑或者是过多地寄希望于无法掌控的偶然性,去追求内心的确定、普遍、必然的主动倾向,从而素位而行地坦然面对生活。既要避免守株待兔,也要避免揠苗助长。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这与北京卷的“一条信息”颇有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北京卷强调我们面对信息的主动之思,江苏卷就是讲述信息对我们的塑造。

我们的偏好使得我们只愿意看到自己喜欢的信息,久而久之,我们目之所见可能就只有目下一隅,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成心”,也就是局于一域的见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

以成心为基础的是非,是庄子不愿见到的。这是把一时的可与不可、对与不对当作了普遍化的是非。“同声相应”,最终可能转变为对“异声”的压制。因此是非之彰,也就意味着道的遮蔽和残缺。

互联网上各种声音的逐渐极化,多少印证了这一点。在舆论场中,许多人常常面临鸡同鸭讲的困境,那么鸡鸭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是不是意味着庄子说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完全没有道理可讲,其实这完全是对庄子哲学的误读:简单地消解是非,会引生出更根本的对是非的强调。庄子这么说是为了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成见”普遍化,你的“正确”在别人那里可能是灾难。

如何破除普遍的是非的主张,让你未来的样子更多可能,庄子给出的方法是“以明”“因是”。

所谓“因是”,就是肯定所有的是非的主张。通过这样的肯定,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显示出它的极端和狭隘,各种被强调为普遍的是非标准,就自然显露出其相对性来。

而“以明”要达到的目标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放回题干的语境里,这种信息的形塑同样也内含了突破的可能性。既然有了一次浏览、一串点赞、一回分享、一场感动……就不妨多来几次几串几回几场……去成为极少数达者,知道彼与是的不确定性,从而能不立是非,亦不简单地消解是非。

一言以蔽之,通过无所对待的根本性的不知,超越各种层面彼此对待的知与不知带来的局限,达到更为主动的生活。

浙江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落差和错位”,一方面逍遥如庄子,也看见了有些东西“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不是要片面否定这些“定义”和“秩序”的束缚,与此相反,“坐标”、“希望”、“预期”、“角色”这些都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条件,没有这些种种差异,各个环节都无从展开。

但与此同时,如何解决这种错位,孔子的回答或许是“君子不器”、“爱有差等”以及一些基本的智商:避免自己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机器随时可替代的那种角色,有层次地处理好自我和外部的关系,最后是要避免头脑发热的冲动。“朽木不可雕”的宰我曾经给孔子出了个难题,告诉仁人井里有位仁者,他会跟着跳下去吗?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显然没着他的道,在他看来,君子你可以欺骗他,却不能使他迷失方向。

而庄子对于这种错位思考得更加深刻,他说“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在生活世界里,任何具体的定位(用)总是从属于人设定的目的,而人的可行的目的总是以人的知的程度为基础,社会分工和人格面具让每个个体在彻底的固化当中被扭曲和损耗,而忽视了“人非工具”和“无用之用”,那种齐物和逍遥的视野,有助于唤醒和照亮人生的丰富可能。

今日活动

-End-

编辑:丹怡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中国哲学十五讲》

BurningEmpty(黄泓)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如果觉得《高考作文不用愁 看了这本书 破题如有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