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林语堂: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幽默大师

林语堂: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幽默大师

时间:2022-11-28 11:21:28

相关推荐

林语堂: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幽默大师

演讲应该和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林语堂

林语堂

林语堂参加过很多演讲活动,他最讨厌那些一上来就滔滔不绝、一直说不完的演讲。

有一次,他在一个高校毕业典礼上听了很多人的演讲,轮到他的时候,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他站起来说:“演讲应该和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匆匆结束了演讲,引得来宾和学生们纷纷大笑。

他们更觉得林语堂真不愧是幽默大师!

牧师的儿子

青年林语堂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福建漳州人,漳州在福建省的最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也是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林语堂的奶奶是基督教徒,他的父亲也受影响,做了一名牧师。

林语堂母亲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六个男孩,两个女孩。除了两个女儿因为家庭困难没能继续上学,还有夭折的老四,其余五个男孩后来都上了大学。

在那个年代,出了五个大学生,这是非常厉害也不容易的。

因为家境困难,加上重男轻女的文化影响,林家没做到男女平等,两个女儿没能进入大学深造,成了女儿们的终身遗憾。

林语堂在厦门读完了小学,后来进入了厦门寻源书院,这个书院是美国归正教会办的,生活费、住宿费全免,他在这里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初秋的一天,林语堂要去大学深造了,学习成绩优秀的二姐却要远嫁他乡。在婚礼前一天,二姐从身上掏出四毛钱对他说:“和乐,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蹋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第二年,林语堂回到故乡,二姐却因患鼠疫病亡。

林语堂在《回忆童年》中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一是他父亲,二就是他的二姐。”

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成绩优异,19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圣大毕业,去了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担任英文教员。由于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时英语基础打得牢,林语堂是一个很称职的英文教员。

他不喝酒,也不近女色,每到星期天,有的同事到“八大胡同”嫖妓,而林语堂却在学校里主持一个圣经班的功课,同事们都叫他“清教徒”。

哈佛大学和北大教授

中年林语堂

林语堂从教会学校学成出来,英文成绩很好,但中国文化知识却知道的很少,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这样的文化中心,他感到自己的不足。林语堂首先选择了语言学为研究方向,他看《红楼梦》,觉得《红楼梦》里面的语言太美了。

他还看《人间词话》、《说文解字》、《广韵》等,在清华教书的几年里,他把国学基础重新打好,为后来从事语言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他还撰写了《汉字索引制说明》、《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等论文,发表在了《新青年》和《清华季刊》上。

在清华任教满三年的在职教师,可获得学校资助出国留学,林语堂在19获得了留学美国的机会。当时他特别年轻,得到的是半额奖学金,每个月有40美元。

19秋,24岁的林语堂和刚刚结婚的新娘廖翠凤一起登上了去往美国的轮船“哥伦比亚”号,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林语堂学的是比较文学,在哈佛大学学了一年后,清华却突然取消了每月40美元的奖学金。

后来,才知道是留美学生监督施秉元克扣了学生们的奖学金,自己做股票生意。

没有了经济来源,廖翠凤当时又得了盲肠炎,两次住院,花光了1000元的陪嫁还不够。无奈之下,林语堂只好拍电报向胡适求救,请他向北大预支1000美元。林语堂在出国前,胡适就和他约定,学成回国后到北大任教,留学期间北大每月也给他40美元。

没想到,这1000美元,居然汇过来了。后来,林语堂才知道是胡适拿自己的钱给的他,为此,他一直念胡适对他的好。

林语堂美国没法继续念书了,他决定去生活成本更低的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又去了德国耶拿大学读书,他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来又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获得博士学位。

199月,北京大学迎来一位年轻的新教员,他就是胡适引荐的归国博士林语堂,当时林语堂年仅28岁,他被聘为英文和语言学教授,妻子廖翠凤则在预科教英文。

幽默大师

爱抽烟的林语堂

1924年6月9日《晨报副刊》上,林语堂刊登了《幽默杂话》,他第一次把英语Humor翻译为“幽默”。他说含蓄、诙谐性的幽默才耐人寻味,文学也要有幽默,不能一直板着脸,居高临下,没有幽默的文学和文化,思想和生活必将干枯和固化。

林语堂在30年代以“幽默”大师著称,他最早把“幽默”一词引入中国。杂志《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他都参与创作其中。他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写作风格和小品文,主张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说自己的话,文章要清淡自然,轻松有趣。

他倡导幽默,这样可以增加文学的品类和格调,也可以丰富国人的心灵生活,还可以用幽默来反映或批评人生。

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现象,如唐宋传奇、平话,元朝的戏曲、明清小说都有幽默的成分。林语堂还把幽默与滑稽讽刺和游戏文字进行了比较,他提倡幽默,也不是为幽默而幽默,为笑而笑,故作幽默。

他说的幽默,是一种生活中的达观,文化中的自信,人生中的滋养,是一种自然、乐观的生活态度。

林语堂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除了酷爱读书,还喜欢听西洋音乐、看卓别林演的电影。后来,他为了自己的爱好,不惜耗光自己出书挣得钱,请工程师加上自己研究,发明了一台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看女儿用自己发明的中文打字机打字

他还喜欢唱歌、弹钢琴、旅游、钓鱼、下棋和美食,当然,抽烟是他最大的爱好之一。

据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就是他发明的,后来成了烟草公司的广告语,流传至今。

林语堂家里有雇的厨师,拿手菜是“八宝鸭”。他妻子廖翠凤也是做饭的高手,他的“有不为斋”里接待了上海的很多文化名人,有鲁迅、郁达夫、朱少庸、赛珍珠、赵家璧、桂中枢,刘大杰等。他的家里也来留学欧美的留学生,这里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场地。

林语堂对读书也非常重视,他写了《读书的艺术》和《论读书》等文章。

他说不读书的人,生活是禁锢的、机械的,每天只和认识的几个朋友接触,只能看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时,他立刻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碰巧读的是一本好书,他便认识到了一个智者,还会无私的告诉他很多。

读书的时候,往往会被书带到一个思考和反省的环境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成长的过程。

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老年林语堂

当时来林语堂家里的有一位叫赛珍珠的人,她是美国作家,凭借小说《大地》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在美国出生,跟着传教士的父母来到中国,在镇江生活了十多年,她会汉语也习惯了中国风俗,长大后才学会英语。

赛珍珠回到美国后,看到的关于介绍中国的书,都在丑化中国人,她一直想找一位精通英语,又懂中国文化,而且会写作的人来写一部真正有关中国的书。

1933年冬到1934年7、8月,林语堂用了10个月时间,写完了一本书,它就是《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又叫《中国人》,在赛珍珠和她丈夫的支持下,在美国出版。很快在美国受到好评,4个月里,加印了7次,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之一。一个中国人的著作,列入了年度十大畅销书榜单,畅销美国,在当时西方世界是破天荒的。

林语堂在书中,澄清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认识上的偏见,他客观地批评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介绍了中国民族曾经的辉煌。在文化艺术和生活领域,中国曾是遥遥领先的,令许多国家仰慕和学习。

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不断内战,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落后于时代,引发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吾国与吾民》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改变了西方人对当时中国的看法。

林语堂后来到了美国后,在1937年,写成了轰动美国并后来风靡全球的《生活的艺术》,他写中国人品茗、行酒令、观山、赏雪、听风、看雨、玩石、养花,这些充满中国人情趣的日常生活雅事。

这里有中国人的旷怀达观、陶情雅事、这是中国人的人生生活哲学。林语堂把陶渊明式的生活介绍给了西方读者,他认为这些悠闲的快乐,才是生活中最真正的快乐。

《生活的艺术》成为1938年全美最畅销的书,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加印40次以上,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受用。”

1939年,林语堂用了一年时间,写完《京华烟云》,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海外宣传抗日

林语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林语堂本来想在北平定居,可是北平沦陷了,上海也危在旦夕,没有办法,他只好留在了美国。

1937年11月,林语堂发表了《中国人与日本人》,他说了日本人的劣根性,在文章最后说日本已陷入了自我毁灭的无望战争中。1938年,他又写下《美国与中日战争》,他批评了美国的所谓“中立”政策,其实是为日本人输送利益。

他还写了《日本必败论》,预言日本军力不足,无法与中国打持久战,日本必败无疑。

在海外华侨的募捐活动中,每一次都少不了林语堂,那时他的著作正风靡美国,他的出现和言论立刻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多数美国人通过林语堂了解了中日战争,中国对日宣战以后,林语堂的老朋友徐訏后来说:“当时日本以他们没有一个林语堂这样的作家可以在世界上争取同情关注而觉得是憾事。”

身在海外的林语堂是一个使者,他把中国的战事情况宣传给美国人,也把美国人还有华侨们的抗日热情传递回了中国。

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林语堂在读书

1938年1月,林语堂编写了《孔子的智慧》,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

1942年,他写了《中国与印度智慧》,1948年,他又编写《老子的智慧》,之前还出版了《啼笑皆非》。林语堂还翻译和介绍了中国古代小说名著《老残游记》以及宋代话本小说和明清小说。

林语堂用英语写作了一本又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博得了西方读者的喜爱,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为沟通中西方文化作了巨大的贡献。

林语堂还担任国际笔会的分会长,他积极参与国际写作和作家交流的会议,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他三次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

就像纽约艾迈拉大学校长说的:“林语堂——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您以深具艺术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获得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

“您的英文及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钦佩又深感惭愧。我们祈盼您不断以中英文表达人类高尚的精神、标准,那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如果觉得《林语堂: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幽默大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