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爱”分享不如“善”分享 善于分享的孩子未来会更有前途

“爱”分享不如“善”分享 善于分享的孩子未来会更有前途

时间:2019-03-10 01:26:04

相关推荐

昨天周末,我带3岁的儿子到好朋友家玩。

她家的二胎女儿比我儿子小两个月,以前在一起玩过几次,比较能玩得来。我觉得她俩现在年龄比之前又增长了几个月,也懂得基本的交流了,应该会相处得更好。没想到两个人时不时就争抢玩具。

儿子到了她家,看什么都新鲜,摸摸这个,动动那个,开心得很。

小姑娘可不高兴了,跟在我儿子后面,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许动。她只动嘴还好说,我儿子看得很专心,可能听不见,并不怎么在乎。可是,小姑娘有时会直接从他手里将玩具夺过来。我儿子当然也不甘示弱,两人撕扯、尖叫,我们大人只好冲上去断官司。

朋友说:“宝宝,哥哥家里没有你这样的玩具,感到好奇,你给他玩玩吧。况且,他还是客人呢,你这个小主人要好好招待呀。”

我则告诉儿子:“这些玩具都是妹妹的,你在动之前,应该先问妹妹同意不同意,你可以说:‘妹妹,我玩这个可以吗’?如果妹妹同意,你才可以玩;妹妹不同意,你就不能玩。“

儿子立刻就复述了我的话,小姑娘高兴地答应了。

只要儿子征求了小姑娘的意见,小姑娘多数都会答应他,即使不太情愿。

但儿子玩起来很快就忘记了这个”社交技巧“,于是,又是一轮冲突。

朋友在一边悄声跟我说:”平时她都玩够了这些玩具了,几天都不动一下,现在你们来了,你看她这个计较劲。我真不明白她怎么这么自私。“

不爱分享的孩子就是“小气鬼”吗?

像我儿子和朋友家女儿这种情况,相信很多父母都深有同感。

中国人作为礼仪之邦,只要客人的孩子想要,自己的孩子就要先让给他玩,大人认为这是个培养孩子无私性格的好机会。孩子一旦不愿意分享,就嘲笑他小气鬼。

有的父母会担心自己的孩子长大会不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有的父母甚至直接将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抢过来递给客人的孩子。

其实,对3、4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不分享并不是孩子的道德品质有问题,而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他们凡事都是从“我”出发,不知道不家“你”和“他”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只要看到他喜欢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只是意识到自我力量的独立存在,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力量的存在,当他能够意识到“我的”和”你的“时,就不会这样”蛮不讲理“了。

瑞士著名的经济学家、苏黎世大学教授恩斯特.费尔做过一个关于分享的实验,一共邀请了229名3至8岁的儿童进行了三轮实验。最后得出结论:三、四岁的儿童是最自私的,而懂得与人分享一般要到七、八岁左右。

所以,自私是儿童的天性,是正常的行为。分享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孩子有了一定的物权意识后,经由大人的引导、示范下慢慢学会的。

家长不要假装大方:当孩子不喜欢分享自己的东西时,家长抢过来给别人。

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外国妈妈带儿子到公园玩,当儿子拿出自己带的玩具玩时,周围突然涌出几个孩子要求他分享给他们玩,甚至有陌生的小孩子伸手直接要拿。

她的儿子显然很不愿意,攥紧玩具,紧张地盯着妈妈。妈妈不顾其他孩子和家长的鄙视,选择了尊重自己儿子的意愿,她说:“那是他的玩具,他有权利拒绝他人,如果他想分享的话,他一定会主动自愿和你分享的。”

这个妈妈的做法让很多不同国家的人们点赞。

当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时,父母不要强行将玩具抢过来满足别的孩子。因为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孩子就会形成思维定式,性格变得越来越懦弱,变得不敢反抗、不会拒绝,成为一个只会利人不会利己的人。他学不会共赢,事业也难以成功。

分享就是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吗?

我们古代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一种美德来世代传诵。

的确,分享是美德,但是,分享并不是单纯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那么简单,分享后面蕴含着大智慧。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写过一本书,其中对企业的人分为三类:乐于分享的付出者;追求利益的获取才和斤斤计较的互利者。

这三种人谁在公司里会最成功呢?是付出者。

但是,最不成功的也是付出者。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付出者只会利人不会利己,他们往往为了帮助别人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那种”不懂得拒绝“的人。

最成功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那种既会利人又会利己的付出者,他们不但爱分享,而且善分享,知道怎么在获利和付出之间保持平衡,能够因为帮助别人而得到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能保障自己的工作进度。

爱分享不如善分享。

其实,我们要求孩子分享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积极社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从而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

既然研究证明分享是后天习得的,我们需要如何来引导孩子正确分享呢?

一、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情绪。

德国的一项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鼓励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分享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孩子就会更加慷慨。如果让孩子想象自己的自私会给空手而归的其他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也会让孩子更愿意分享。

所以,父母不能单纯强制孩子分享,如果孩子不喜欢将他的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你可以先跟孩子描述一下:如果别人很想玩一下他的玩具,得不到会多么伤心。

这个过程不要对孩子有行为上的要求,让他自己来作主。如果孩子考虑完毕还是不想分享,那就尊重他的决定,不要随便说孩子”小气鬼“。

当孩子决定不分享后,再引导他观察那个没得到玩具的小朋友的状态:“他是不是有点伤心呢?”

研究表明,即便他这次没有分享,他也能够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之后的分享行为会大大增加。

二、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孩子的物权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知道这个玩具给别人玩后还是属于自己,对自己的玩具有安全感 ,会更愿意分享。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呢?

平时常跟孩子输入信息。当你发现孩子经常说”我的“时,说明孩子开始有了物权意识,你可以在生活中注意强调”我们的“、”他的“,”他们的“,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学会区分”我的“还是”别人的“,到那时他就真正懂得了分享的意义。

当孩子玩同伴的玩具时,你可以蹲下来跟他说:”这是妹妹的,你要经过妹妹的同意才能玩。而且只能玩不能带走。“

如果是在公共区域玩,你要告诉他:”这些东西是大家的,谁都可以玩,你不能自己占着。“

三、家长做语言和行为的示范、引导。

1、给孩子灌输”先到先得“的规则。

当孩子在公共区域玩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父母要提前告知孩子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区别,即便说了之后,孩子也不一定明白,可能还是会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

如果孩子发生冲突后,家长可以用这个规则来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然后再次跟孩子强调”先到先得“的规则,算是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2、排队。有的游戏可以用排队来解决。比如去公共游乐场所玩大型玩具时,孩子们争抢的话,容易发生危险,如果有的孩子不自觉老占着,其他人就没法玩。

玩滑梯可以直接排队,秋千之类的玩具可以排好队,每人玩2分钟。

3、遇事要协商。

比如跟小朋友商量玩耍的时间,或者交换玩具,如果他拒绝给你,学着向他表达“我生气了,我伤心了。”不商量直接去抢是不对的。

四、及时表扬孩子。

当孩子能够顺利分享给别人玩具或物品时,记得及时表扬孩子。

表扬时你的态度要真诚,所指要明确,不要笼统地说:“你做得不错。”

最好是这样说:“宝贝,我很高兴你把小汽车给哥哥玩一会。“

这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正强化。

具备了这几点,他就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孩子。

如果孩子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家指出,有这几个特点就是善于分享的孩子: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意愿的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善于分享的孩子!

如果觉得《“爱”分享不如“善”分享 善于分享的孩子未来会更有前途》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