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恐惧战马 恐惧战马百科

恐惧战马 恐惧战马百科

时间:2018-08-23 12:32:49

相关推荐

恐惧战马 恐惧战马百科

温柔的“世界万马之王”——夏尔马体型堪比大象,能拉动5吨左右的东西奔跑,如今却面临着灭绝。

夏尔马是世界上最重、最高大的马。在吉尼斯纪录中记载着,世界上最大的一匹夏尔马它的肩高达到了2.19米,而且这还仅仅只是肩高而已并没有算上头部,如果把头的高度也算进去的话这匹马中巨兽的高度就将近3米了。

这种高度足以和大象相比了。夏尔马的食量也是巨大的,它们每天吃的食物是普通马匹的4—6倍,每个月的饲料钱差不多要花费4万元左右。夏尔马体格健壮,天生肌肉发达,看上去就很有力量。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夏尔马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夏尔马出现在战场上肯定是霸主级别的存在,就算是关二爷的赤兔马也要避其锋芒。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夏尔马虽然巨大但却并不是一匹好的战马,在战场上战马单单是强壮的话是不行的,战马不仅需要强壮的体魄还需要灵敏的身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骑”。而夏尔马的马背过于宽大并不是上战场坐骑的首选。

夏尔马真实的作用是在运输方面上。根据资料记载,夏尔马最早出现在英国,是由英格兰中世纪的马种经过培育流传下来的。在英国工业革命还没开始之前,夏尔马可是帮了英国人大忙。

夏尔马有一个名号就是挽马界的头牌,它体型巨大又极具力量和耐力,所以在耕地、拉货、载客或者是军队运输物资方面早期的英国都要靠夏尔马帮忙。

曾经就有人做过实验,夏尔马的拉力足足能够拉动5吨以上的货物。如果一个成年人以75千克来计算的话,也就是说夏尔马能够拉动将近70个人。所以别看夏尔马吃的多,但干起活来也毫不逊色。

除此之外夏尔马还是一种温驯的马种,它们性格相对沉稳比较容易驯服。有一位养过夏尔马的农场主就曾说过,夏尔马的性格就如同羔羊一般温顺,甚至还有些胆小竟然连老鼠都会害怕。

所以性格也是注定了夏尔马不能成为战马的原因之一。如果夏尔马出现在战场上的话,那它很可能不是往前冲而是掉头就跑。因此夏尔马注定只能干一些苦力活了。

但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特别是在火车诞生之后生活更是方便快捷了,运输量更大的火车迅速取代了夏尔马的位置,导致夏尔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一度沦为“肉马”。

如今据英国夏尔马协会统计,目前夏尔马的数量大约只有3500匹了。要知道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巅峰时期,英国夏尔马的数量可是超过了100万匹的。

英国夏尔马协会负责人表示,夏尔马是英国古老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这份遗产予以重点保护。现在每年登记在册的夏尔马母马只有200匹,而死亡的马匹远远要比新生的马匹多。如果再按照这样的繁殖速度,专家估计夏尔马很可能会在后完全消失。

夏尔马的悲剧让人不禁发问,难道一个物种难以再对人类做出贡献后,就应该沦落到如此境地吗?对人类发展历史做过杰出贡献的夏尔马,值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我在头条做科普##头条创作挑战赛#

作者:对白 校稿:川川

为何古代战马多被阉割?

看了整篇文章,我骑车最危险的一次, 就是在草地骑车超了一匹马, 那马愤怒的向我怼过来

骑兵墙式冲锋,空心方阵步兵对抗大规模骑兵的经典战术,滑膛炮+火枪+空心方阵是机枪发明以前对付骑兵的最有效战术。

战马具有害怕尖锐和闪亮物体的天性,例如排枪刺刀阵,冲锋时遇到刺刀阵,会被本能地绕过去。即使是蒙住战马的眼睛,付出巨大伤亡穿透了空心方阵,也还要面对更多的方阵,这对于昂贵的骑兵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大阵在多数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对付骑兵。古代的重骑兵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大多数骑兵大多用来掠阵骚扰,剥洋葱皮的战术,直到步兵崩溃以后,骑兵在追击中才能发挥最大杀伤力。否则,在步兵配备弓弩等远程武器的坚固阵型面前,骑兵毫无办法。还不如去抄步兵后路,偷粮道。

刘金定大战南唐91:圣母门徒刘金定箭射无敌将力杀四门,高家之后高君保累死战马来到寿州城下。——书接上文:无敌将林文善战高怀德时,何等威风,怎么今天败在刘金定之手?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刘金定真有能为,刀法奥妙,年轻力壮。

二是林文善战高怀德时才四十八、九岁,时隔七、八年,林文善已经五十五、六岁,拿现在话说该退休了,人老眼花、力气减,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两军阵上丢了脸。

林文善恼羞成怒,挂上刀挽挽发髻,取弓拿箭,认扣搭弦,将弓拉开,喊道:“黄毛丫头,我要你命!”说完,照准刘金定连射三箭。头一箭奔咽喉,第二箭奔前胸,第三箭奔小腹。

这三箭可不容易躲。因为这三箭,用劲儿有大有小,发出有先有后。这三支箭同时射中目标,所以躲一躲不了二。

刘金定多精明,手疾眼快身子灵巧,看见他三箭发出,急忙来个金刚铁板桥,身子往后一仰,倒在马背上。这样能躲过头两支。第三箭奔小腹,倒下也不行,刘金定见雕翎箭到了,伸手一抓,越过箭头抓住箭杆,翻身坐起:“林文善,你就这两下子吗?是你看箭!”

说完,挂上大刀,摘下画眉弯弓,将接的这支箭搭上,没有射,而是踅战马在林文善的马前头跑来跑去,扬起尘土,乌烟瘴气,敌兵被灰尘呛得不敢睁眼。

林文善也不知道刘金定这支箭往哪儿射。因为战马来回转,没准。林文善害怕了,心想这丫头不瞄准,在我眼前乱转,不好防备。他越害怕,越紧张;越紧张,心越跳;心越跳,眼睛瞪得越大,眼珠乱转,百倍提防。

突然,刘金定一松弓弦、雕翎箭射出去,谁也没看见射在哪儿,只见林文善“哎呀”一声,摔在地下。可把敌将吓坏了,主将被射死了,“呼拉”围过来,甩镫下马,有的用手搀,有的找伤口,有的大声呼唤:“林元帅!”林文善翻身坐起,愣了半天。

他核计:我哪儿受伤了?哪也不疼,怎么我掉下马了呢?他的马童发现了:“箭在这呢!”原来刘金定这支箭,正射在青鬃兽的眼睛上。这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战马眼睛中箭,眼珠子冒了,战马疼得前蹄子一扬,把林文善扔在地下。林文善当众出丑,拿手下人撒气,冲众将喊道:“看我干什么?快抓刘金定。”“是!”再看刘金定已杀出很远了。

刘金定为什么不把林文善射死?刘金定明白,林文善一马三箭,箭术高明。被我接住一支,我要射他,也得被他用手接住。不如使计策先赢他一招,所以故意催战马奔跑,晃他眼神儿。

林文善防不胜防,在马上身体来回转,脑袋跟货郎鼓一样,刘金定不好瞄准,那匹战马不动,所以刘金定才射战马的眼睛。

林文善落马,军卒大乱,趁乱之际,刘金定冲出人群,去找高君保。东找西寻,天光放亮,也没找着高君保呀!金定实在支持不住了,往营外杀去。

高君保哪儿去了?书中暗表:高君保战马在北营受惊,不听使唤,只可任它奔跑,多咱惊劲过去再说吧。高君保紧紧趴在马背上。战马跑到西营,被敌兵截住,一阵刀砍枪扎,这匹马又受了七、八处伤。

这匹马拐弯了,改变方向,冲出西营门。走了十多里地,这匹马支持不住了,走路打晃。高君保见势不妙,跳下马,牵着马走,来到寿州和南唐营两不管的地方,有一片洼地,坑边有一道土岗。

这是宋兵没进城之前,在城外驻兵时设的障碍,高君保奉着马来到土岗下,为的是歇一会儿。伸手要摘掉马鞍子,这匹马“扑通”倒在地上,四蹄抽动,嘴吐白沫,浑身是血,有一杯茶功夫,气绝身亡。

高君保趴在马身上掉下眼泪,心想,从我会骑马开始,就是骑这匹白龙驹,练枪演武,跟我五、六年,今天为我活活累死。战马呀战马,我对不起你!高君保哭罢多时,站起身来,摘盔卸甲,包好背在身上,提着大枪奔寿州。

这回没有战马,只好迈步走了。费了挺大劲儿走到西门护城河对岸,冲城头高喊:“守城的军卒快给万岁送信,就说他的外甥、高元帅之子高君保前来报号,请他速快开城!”

守城的主将是张光远,听说皇上的御外甥闯营报号,不知是真是假,不敢开城,派兵丁给皇上和军师送信。赵匡胤听说高君保来了,又惊又喜。

离帅府连跑带颠来到西城,登上城头往对面观看,看不太清,高声问道:“对面什么人?孤王在此。”城头上灯火辉煌,高君保看得清楚,不过他和赵匡胤分手七、八年,也得仔细辨认。

看了半天认出来了,见赵匡胤不似当年在皇宫纳福的模样了,又瘦又老,声音依旧。忙道:“皇舅!孩儿是高君保。”赵匡胤问:“你母亲是谁?”

“我娘叫赵美容,我父高怀德,我叔父高怀亮,我婶母李秀英,今年我十六岁,属小龙的,五月初五子时生,这还能错吗?我的战马累死了,步行至此,快开城吧!”#刘金定大战南唐# #评书#

在云南省陆良县,流传着一个惊悚传说,当地有个叫惊马槽的山谷,牲畜但凡靠近,就惊恐发狂,专家检测后却发现另有玄机。

陆良县仕官村,曾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一直流传着一个惊悚的事件,随着这个事件的传出,逐渐受到世人瞩目。

这就是当地人称的“阴兵过道”事件。传说傍晚或者雷电交加的阴雨天,这里的山谷会传出战马嘶鸣、刀剑相击的声音,甚至还有惨叫声。

人们传得更神奇的是,如果遇到这个情景,人必须马上蹲下,埋头张开嘴巴,不然魂魄会被抓走,回去后不死也会大病一场。

这让很多人产生了怀疑,也很好奇,纷纷跑去验证,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么离奇的事情。但是,根本没人见到村民所说的异象。

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一场迷信闹剧的时候,当地村民又传递了一种说法,证明那个山谷确实诡异。

他们说,“阴兵过道”的那个地方,牲畜不敢靠近,就算走到谷口都会惊恐万分,确实不小心进去了的,以后也会废了。

那个山谷就是当地人所称的“惊马槽”,因马儿到了那里就会发狂而得名。

真有这么神奇?人们决定再试试牲畜的反应。

可找了很多人,都不愿意把马拿来做实验,其中一个20来岁的青年更是言之凿凿地说,中央电视台也曾来试验过,结果试验的马后来发狂摔死了,所以大家更加不配合。

最后,好说歹说弄来了一匹马做试验。没想到,马儿的反应真的让大家惊出了一身汗。

这匹马到了谷口,先是鼻孔张得老大,喘着粗气不愿进入,好不容易才走进去3米,就大汗淋漓,肉眼可见马毛都一缕一缕贴在皮肤上,极度紧张。

最后,马儿真的发狂了,仰天长啸,赶马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控制住,赶紧拉着马惊魂未定地下山了。

这太诡异!那其他动物会怎样呢?

接下来,大家试着把牛往里赶,却怎么也赶不进去;大家又拉来一条狗往谷里走,可狗也一副恐惧极了的样子,使劲拖进去后也非常狂躁地往外冲。

这样看来,这里的传说确实名副其实,难道真的有什么神秘力量,能让牲畜们惊吓得魂飞魄散?

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科学家们对地理、历史以及动物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广泛研究,终于知道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这里的地里埋藏着1.05平方公里的石英矿,土壤里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97.38%,并且磁性功能特别强,石英石有传导功能,硅有记忆功能。

简单点说,这些功能加在一起,就在这个山谷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录音机和录像机,而在磁力的影响下,就会像录音机一样播放出曾经录下的声音。

而牲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应?那是因为动物能感知和听到人类感知不到的声音。

比如大象能感知到8公里外的风雨,甚至10公里外哗哗的水声;蝙蝠通过超声波,没有眼睛也能感知到障碍物。

由此看来,动物对声音的敏感度比人类强很多。难怪小时候老人都说,狗能看见鬼魂之类的不科学的说法。

所以,马、牛、狗这些牲畜被吓得魂飞魄散的表现,肯定是感知到了让它们害怕的声响。

既然人类感知不到这些声响,为什么在电闪雷鸣的特定环境下又能听到呢?

这就跟录音机的工作原理有关了。特殊环境形成的录音机工作也需要电,自然界里能给录音机提供电源的只能是电闪雷鸣。

所以,人们要想听到动物能感知到的声音,就只能选电闪雷鸣的时候了。

不过,疑问又来了,为什么人们在这里能听到兵马嘶鸣、兵器相撞和冲杀嘶喊的声音呢?

原来,这里曾经被称为“云南噤喉”,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常年发生战场厮杀。

所以,可能在某场战争中,双方人仰马翻激烈厮杀时,突然雷电交加,启动录音机录下了厮杀声,才有了这奇妙的巧合。

至此,科学家们解开了“阴兵过道”的传说。

大自然的神秘有很多玄而又玄似是而非的现象,最后都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并没有那么可怕。

云南人也特别聪明,卸下恐惧后,他们把这里发展成旅游景点,还制作了简单的磁铁工具,用来引出曾经令人害怕的声音。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去体验一下。

作者:陶梅

编辑:红袖添香

参考资料:《探秘惊马槽》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第一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一天一夜,追出去的3000明军音信全无。暴风雨前的战马嘶鸣,让李如松有了一种不详的预感。我的3000士兵还好吗?查大受,你还能回来吗?

李如松快速作出决定,命令副将杨元带领1000人在后面跟进,自己带领1000近卫军接应查大受。说完,他快速上马,抽动马鞭,像箭一样冲了出去。1000骑兵也如一阵风般,迅速消失在风雨中。

李如松的军队一路向南,快速地搜索着查大受的踪迹。在走出将近三十里的时候,突然听到前面有枪炮声传来,接着又是一阵喊杀声。

李如松快速奔上一个山梁,向前望去。发现正前方的山坳中,无数的日军正对着几千明军围攻。日军的攻势很猛,但明军还在苦苦坚持。

此时的李如松终于松了口气,焦急的心终于缓解了一下。虽然情况紧急,但李如松并没有急于营救。他快速地查看战场形势,查找日军包围圈的弱点。一会儿功夫,他就胸有成竹了。

李如松快速下山,领着1000士兵迅速穿插到日军的左翼,找准机会,突然杀出。利用日军吃惊的空档,闪电般的撕开一个口子,杀入包围圈,快速的和查大受汇合了。

开始日军有些惊慌,但看清楚冲进来的人数以及冲进来的主将后,让倍感受挫的日军突然又兴奋了起来。李如松是明军的最高统帅,抓住他对于当下不利的战场形势,将会起到扭转性的作用。于是,日军主将黑田长政快速传下命令,让附近三百里内的日军,迅速赶到碧蹄馆参加会战。

冲是冲进来了,但是如何从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立刻摆在了李如东的面前。要知道,这可是几万人的包围圈,拖得越久,前来增援的日军就会越多,生还的几率就会越低。

李如松大脑飞速的旋转着,他要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保证自己的军队能够安全的冲出去。

名将之所以是名将,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战场上的应变能力。一个普通将领,他可能选择死守待援,或者突围拼杀。而李如松,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抽出了钢刀,发出了一条让战场上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命令:全军准备,向敌人发起反冲锋!

这个画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亮剑》第一集中,李云龙面对坂田联队的包围,采取的反冲锋一样,狭路相逢勇者胜。

李如松和李云龙是同一类型的将领,久经沙场,作战勇猛,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具有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一声令下,明军们闻声而动。冲在最前面的就是跟随李如松到来的1000近卫军。这1000士兵可是当下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他们不但个个身经百战,而且都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三眼火铳。

只见他们冲到敌人近前,举起火铳连开三枪,弹无虚发。冲入敌阵后又用火铳当武器一顿乱砸,转眼间日军的包围圈就被冲得七零八落。

先后冲了几次,老到的李如松便找到了包围圈的薄弱环节——左翼。接下来几千明军轮番冲击,很快就被冲开一个缺口。抓住这个机会,明军快速冲出包围圈,向北面冲了去。

北面是一条山谷,两边高山,中间水田,极不利于骑兵作战。而此时,前面的道路已经被日军的增援部队挡住,而后面的日军也越来越近。

到了这个地步,只能硬拼了。接下来就是日军的冲杀,明军的抵挡。你来我往,战况陷入了僵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对明军越来越不利。最危险的时候,李如松差一点被一名日本军人刺伤,幸亏他的弟弟及时进行了解救。

正在这紧要关头,外围突然传来了喊杀声。杨元带着跟进的1000士兵赶到,从外围对日军展开了冲杀。面对明军的内外夹击,日本军队的战斗意志彻底被击垮,拼了命地向外逃去。

李如松的明军得救了, 4千人对4万人,中国军人创造了奇迹,也烙下了日本军人对明军的恐惧烙印。

【乔生南木】

碧蹄馆战役,4千明军能够在4万日军的包围下突出重围,并取得一定意义上的胜利,和以下原因是分不开的:

首先:主将们的准确判断,抓住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果断出击,打乱的敌人的部署。

其次:明军骑兵的作战能力,手中持有的先进武器,使得面对众多敌人的包围,能够给与有利的反击。

再次:日军整体的战力不高,虽然具有优势兵力,但在面对精锐的明军,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手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取决战场胜利的从来不是人数与武器,更重要的是军人的战斗意识,面对敌人敢于亮剑的勇气。这就是中国军人自古以来具备的。

为什么同样面对绝境,赵云能七进七出,关羽只能困于麦城。

年龄:赵云208年大约35岁,壮年;关羽2大约60,暮年。

身体:赵云只是体力受限,无伤;关羽刚刮骨疗毒。

坐骑:赵云正常战马;关羽赤兔35岁起步。关羽自己也说,马就是战将的第二条命,被骑兵支配的恐惧所有古军人都懂。

作战意图:赵云主骑,目标救人,并且撤退就算成功;关羽前将军,统帅,目标打赢战役,就算以身免,丢失城池军队也是失败。

对手:赵云杀了50多将,有姓名的不多;围关羽的几乎都是名将,拉出来在三国志系列武力90以上的就不少,级别不同。而且,赵云面对的是打扫战场的小分队,很多士兵也无马,看到敌人会追,追不上也没关系;关羽面对的是各个装备配置齐全的大兵团。

对手的作战意图:赵云的敌人,以收获战果为主,在此之前很多人还不认识赵云,以为除了关张刘备就没人了;关羽面对的敌人,是专项设伏,目标明确。曹操没让放冷箭,增加了生还几率;抓关羽的时候其实抓到死的也是大功一件,没什么顾忌。

两人各自性格:赵云谨慎,他的使命是救孩子,必须带孩子一起脱离,如果是救夫人,只怕也是死;关羽性矜,他的使命是镇守荆州,失去荆州没有理由独活,这是他的骄傲。除非让他再有嫂子或者侄子的羁绊,为了别人才有可能让他选择求生。

元朝在南方把良田改造成了牧场养殖马匹,朱元璋北伐时不缺战马,如果没有马匹,朱元璋也就是个大号的梁武帝,同样的蒙古马农区养殖的比牧区的大//@明月66036816:梁武帝没有抓住机会,继位前期的天监北伐失败后就害怕了。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了//@乡村土记者:历史上北伐成功的唯明太祖朱元璋。//@明月66036816:北朝如此混乱的时候,梁武帝为什么不大肆北伐?反而龟缩不前?梁武帝老了没有雄心壮志了

最爱历史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

李继隆,北宋名将,骁勇善战。李继隆麾下有一支“静塞军”,人数不多,却非常能打,在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击败辽国精锐骑兵,契丹名将耶律休哥战败而逃。

李继隆,山西长治人,北宋名将,宋太宗赵光义的大舅哥。宋太宗北伐时,得到战马4万匹,然后组建一支精锐的重甲骑兵,就是“静塞军”。这支重甲骑兵人数在3千左右,都是河北易州人,每人配备5匹战马;将士手持弓弩、长枪,战马披上重甲,适合冲锋陷阵。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州的将士勇猛善战。李继隆率领这支精锐重甲骑兵作战,在高梁河之战、满城之战、雁门关之战、岐沟关之战、唐河之战、徐河之战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唐河之战、徐河之战,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深受重伤,溃败而逃。

979年,宋太宗出兵北伐,抵达幽州城下,与辽军主力在高梁河决战。李继隆、郭守文担任前锋,从太原出兵,所向披靡。可惜,宋太宗指挥失误,没能赶在耶律休哥增援前夺取城池,宋军遭遇失败,宋太宗驾驭驴车逃走。

辽军乘胜追击,李继隆且战且退,所部损失并不大。李继隆退守满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耶律休哥、韩匡嗣率兵追击,双方再次交战。此时,众将拿出宋太宗的“布阵图”,部署八个阵型,准备跟辽军决战。

李继隆认真观察战场,认为不宜采用“布阵图”,宋军要随机应变才是。众将害怕皇帝责怪,李继隆力排众议,“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此战,李继隆随机应变,辽军阵亡3万,被俘虏8万,损失惨重。

982年,辽军南下,与宋军在雁门关交战。潘美、李继隆、曹光实、杨业等率兵迎战。曹光实打头阵,率先冲锋,辽军后撤。此时,李继隆乘势率“静塞军”冲锋,攻破辽军25座营垒,斩首3千,俘虏一万余人。辽军战败溃逃,李继隆率兵追击,抵达大同才返回。

985年,党项李继迁设伏,处死曹光实,出兵攻占河西。李继隆率兵征讨,以“静塞军”充当前锋,李继迁连战连败,宋军收复银州。接着,李继隆分兵出击,又多次击败李继迁,前后斩杀敌军5万,威震边陲。

986年,宋太宗出动20万大军北伐,曹彬、李继隆率东路军,是主力;田重进、米信、荆嗣率中路;潘美、杨业率西军。三路出兵,名将云集,阵容豪华,宋军一路所向披靡。可惜,宋太宗催促出兵,曹彬轻敌冒进,东路军在岐沟关被耶律休哥击败,宋军损失数万。

岐沟关之战惨败,曹彬率军撤退,其他各路兵马也得返回。大将杨业掩护潘美撤退,遭遇辽军伏击,阵亡沙场。东路军方面,辽军追击,李继隆部署防御,严阵以待,耶律休哥也不敢进攻。史载:“军成列,虏不敢击”。

988年,耶律休哥率8万精兵南下,攻陷涿州,一路所向披靡。此前,宋军在君子战败后,损失惨重,士气低迷。史载:“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复斗志,河朔震恐。”可知,北方的局势跟糟糕,宋军压力很大。

耶律休哥追击到满城(河北保定),李继隆率兵后撤,在唐河列阵迎战。李继隆渡河时,将一支精兵留在北岸,准备突袭辽军。耶律休哥探知消息,便率兵攻打宋军的伏兵。李继隆察觉有变,便派猛将荆嗣率兵杀入重围,救出伏兵,然后靠河列阵。

耶律休哥亲自指挥,辽军奋起冲锋,荆嗣分三队迎战,打得非常激烈。荆嗣且战且退,渐渐向唐河靠近,请求李继隆增援。监军林延寿拿出宋太宗“不许战”的诏书,防守阵地即可,不要渡河交战。李继隆斥责林延寿,直言:“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及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

李继隆决心反击,下令田敏率数百“静塞军”发起冲锋,先撕开辽军防线。李继隆、郭守文、裴济等率主力跟上,乘势掩杀而来,辽军阵亡一万五千人,宋军夺取战马2万匹。耶律休哥招架不住,率兵溃逃,宋军赢得胜利。

989年,耶律休哥率3万骑兵南下,目标是切断宋军对徐水县的补给。此次辽军人数不多,却都是精兵悍将,辽军精锐的“铁林军”也参与行动。李继隆率兵护送粮草进入徐水县,返回时遭遇辽军追击,双方再次交锋。此时,辽军3万,宋军不到一万,兵力对比悬殊。

李继隆的战术,与唐河之战一样,让尹继伦率一支伏兵跟在辽军后面,寻找机会发起进攻。耶律休哥并没有察觉,辽军列阵徐河,吃饭时遭到宋军突袭,损失惨重,耶律休哥本人受重伤。但是,耶律休哥毕竟是名将,并未因此而溃败,他很快就组织了反击。

辽军人数多,尹继伦逐渐处于下风。此时,李继隆率主力投入战斗,从侧后冲杀而来,辽军受到两面夹击,无法招架,纷纷溃逃。史载:“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宋军乘胜追击,辽军连战连败,耶律休哥狼狈不堪。

胡服骑射

在马镫发明之前,骑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马不是固定的桌子,马的身体会因为人的用力而移动,不要说骑马,单是上马就不简单。人必须跃身上马,用两只手借力让自己跳起来,爬上马背。这对于穿着轻便服装的人都够难了,如果穿着长袍宽袖,顶盔带甲,那更是难上加难。

人想要骑马,首先要驯马,让马彻底摆脱其野生状态,教它不要怕人,要习惯驮着人走,教它在人上马时能稳定配合,听从指挥。

一般而言,人是通过控制马的头部来支配马的行动,即在马的前门牙(或牡马犬齿)及其臼齿之间安置马嚼子,马嚼子两边连着勒带,勒带连着笼头。人通过缰绳控制马嚼子,从而能够操纵马的行动。

一匹能拉车载人的马并不见得就能参加战斗,这就如同一个能干活的人不一定就是合格的战士。

在自然状态下,马是没有任何负载的,喜欢成群行动。就它的天性来说,对各种异常的景象、味道或声音都非常警惕,随时都准备快速逃离这些危险。它们就是这样成功进化的,从而逃脱了各种危及族群的灭顶之灾。

马遇到人之后,先是被杀来吃肉,紧接着是被征服和奴役。马虽然害怕人和各种武器,但战马必须驮载手持武器的士兵,服从指令,还要远离马群单独作战,对各种奇异可怕的东西不畏惧,能够走向危险而不是远离。

要把马训练成合格的战马,就如同训练士兵一样,必须扭转它们的天性。最常用的手段是暴力体罚。马嚼子通常装有尖钉,只要用力一拉,就会给马造成巨大的痛苦和身体伤害。

因此,人是通过控制马的身体进而控制了马的意志,制造身体上的痛苦并非人的本意,人试图以这种痛苦来告诫马——是谁在掌控它。如此一来,马就成为人的奴隶,失去独立意志的马,也就成为人的身体延伸,变成人的“四足”。

在布封笔下,人与马的命运是类似的——

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骑兵出现以后,人的机动性和自由度突然之间提高了,再也不用像战车那样受到局限,也没有翻车之虞。

骑马带来的速度,强化了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这对战争来说尤为重要。

李世民和成吉思汗都善于使用骑兵作战。骑兵时代的战争变得非常富于想象力,尤其是历史上那些长途奔袭的战例,如官渡之战,让骑兵成了真正的“奇兵”。

历史学家姚大中在《姚著中国史》中写道:“马被利用到‘骑’,堪誉为人类文明空前的升进,人类文化史划期性大事,意义足可与开创动力时代的机器发明相比拟。

从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中国正式进入马上时代。

所谓“胡”,指的北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的核心在于“骑”,赵国人放弃长袍宽袖的传统服装,改穿裤装胡服,是为了更方便地骑马。

一部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中原农耕定居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动史”。在这种互动中,马扮演了某种媒介角色。和平时期,马是北方从中原换取丝绸和茶叶的等价物;战争时期,马是北方侵凌中原的利器。

按照姚大中先生的观点,中国历史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双轨性”演进,即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一方面是胡人的“汉化”,另一方面也是汉人的“胡化”。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来说,就是一种典型的“胡化”。正是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双向交流,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史。

作为游牧民族,匈奴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或许是因为处于游牧水平的匈奴无法制造精良的战车,结果便发展出了骑马术。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马匹在古代匈奴人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匈奴人食马肉、饮马乳,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当然主要是骑马放牧和作战。4世纪的罗马史学家马西米纳斯有一段神奇的描述,他说:这些纵横欧洲的匈奴人不但打仗时骑马,就是平时也常常待在马上。他们能在马背上吃饭、闲谈、交涉,甚至可以在马背上睡觉和解手。

有一个微妙的历史细节,热衷厚葬的汉人以玉器瓷器陪葬,匈奴人陪葬的却是马头。

岳雷大战盘龙山,闯重围众人遇险难脱身。再说四公子岳震,听见席棚里一乱,急忙抓缰上马,手擎大枪,圈着战马,奔席棚而来,要给众人送马匹兵刃。刚冲不几步,金兵从四处忽啦一下就给围上了,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水泄不通,岳震摆起大枪,上下翻飞,遮前挡后,拼命地撕杀,越杀人越多,越拼人越厚。

岳震还惦记着这十来匹战马,因此更不得冲杀,急得岳震大汗直流。那岳雷更是着急,站在席棚外往四下观看,别处都比较静,只是西南角有喊杀之声。急令众将:“弟兄们!往西南角上杀!”

说罢,自己首先冲入重围,给众人开道,左边是汤琼、张英,右边是牛通、何凤,最后边断后的是傅天亮和郑世保。这时,铜锤大将傅天亮也没法儿,因为他手中无锤,就有一口宝剑,那玩艺儿多轻啊,不压腕子,把傅天亮急得直叫。

岳雷能为虽大,但没有马匹长枪,众人杀了好久,也没冲出多远。何凤急了:“元帅!我给你们开道吧!”何凤一摆手中的宝剑,“噌!”蹿到了前边,抡起钢锋,击杀金兵恰似砍瓜瓜切菜,跳进敌群如同虎趟羊群,手中宝剑若雪花飞舞。寒光片片,金兵金将粘上死,挨上亡。

霎时间杀出一条血路,抢到了岳震的马前:“四叔!我来啦!”“哎呀!何凤,你可到了!我二哥怎么样?” “元帅没事!”岳震说:“快解你的马匹兵刃!”何凤解下战马,飞身上马;从得胜钩上摘下八楞梅花亮银锤,何凤乐了:嘿!今天可过瘾了!双锤一舞,金兵一倒一片,金兵再也困不住他们了。

何凤和岳震冲到了岳雷跟前。岳震说:“二哥!给你送马来了!”岳雷说:“四弟!太是时候了。要是再晚到一会儿,我们可就够呛啦!”岳雷上了闪电白龙驹,摘下八宝驼龙枪,傅天亮和郑世保也骑上了自己的战马。唯有牛适、汤琼和张英已没战马乘坐,因为他们那几匹战马都被金兵砍倒了,众人一齐奔山口冲。

那如何冲得出去?金兀朮布下了十万兵马,就是不动弹,叫你随便宰,也得把你累死呀!岳雷带着众将这场苦战!只杀得汗流浃背、血染征袍。

在正南山坡上,有个大吊斗,上有二十多个金兵,干嘛呢?摆旗的。军师哈密蚩就坐在那个吊斗上。小旗儿分为青、红、白、黑、黄,就是东、西、南,北、中。岳家军往南,红旗向南;岳家军往北,黑旗向北。

岳雷等人正在厮杀,迎面号炮连天,人欢马乍。号声一响,金兵忽啦一下全撤了,眼前亮出一个空旷地带。岳雷举目观瞧.见前面出现一杆大旗,金兀朮领着三川六国、九沟十八寨、一百单八郡的兵马在迎面列队了。

国师安铎陪在金兀朮身旁?眨眼压了过来。那凶僧安铎手提方便连环铲,坐在白毛大骆驼上,瞪起眼珠子往对面观看。就看金兀朮一提战马,马往前奔:“姓岳的!你真行啊!方才,某家差点儿死在你手!我一定要报仇雪恨!这回我看你往哪儿跑!实话告诉你吧,这里面埋伏着干军万马!别说你是人,你就是神仙,也难逃活命!”

岳雷心里是真害怕呀,但表面上没带出来:“哎,金兀朮,不用吓唬人;能不能走得了,咱们试试看!”岳雷催马拧枪奔到队前,凶僧安铎催动白毛骆驼过来了,他一晃那条方便连环铲:“洒家要和你岳雷分个高低、论个上下!”

说着,他摆起那了条大铲,“哗啷啷啷”,九耳八环直响,搂头盖顶,奔岳雷就砸下来了。岳雷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这个家伙力大无穷,我打了半天了,现在和他硬拼,怕是够呛啊!叭啦往旁一圈战马,闪在一边,大枪一抖.大怆上的宝珠炯炯放光,把安泽吓了一跳:“啊?弥陀佛!这娃娃使的是宝枪!”岳雷往里进招,老和尚接架相还,二人战在一起。

打有十几个回合,岳雷暗暗吃惊:哎呀,这老和尚的武艺确实是高!比我强得多!时间长了,我绝对不是对手!我若一败,别人就更敌不住他啦!哎呀!我得想办法呀!……逢强智取,遇弱活擒……,得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不可恋战,岳雷边打边想,边想边看。

他用眼睛的余光往敌阵偷瞧,发现金兀朮站在队前都看直眼了。那金兀朮盼着安铎快点儿抓住岳雷,他越着急,马越往前凑合,离本队已经挺远了。岳雷灵机一动。这可是个机会,我何不蹿过去把他抓住。拿住他,就不愁出山啦!岳雷看好方向,和安铎又打一合,马和骆驼一错镫,岳雷可就没圈战马,打马如飞,直奔金兀朮,像旋风一样就到了。金兀朮大叫一声,拨马便跑,岳雷随后就追,二人离开了人群。#岳飞传# #刘兰芳# #评书#

妇人报案称战马吃她家里粮食,石敬瑭:杀马找不到粮食就砍她脑袋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朝廷更迭频繁,边疆地区秩序混乱,时常有兵变发生。石敬瑭在太原为官时就常常要警惕和压制民变或兵变的苗头。

一天,一个农妇找上石敬瑭任职的衙门,怒气冲冲地状告一个士兵的军马吃了她家的粟谷。石敬瑭听完立刻传唤军马的主人问话,不料被传唤来的士兵却另有一套说辞:军马根本就没吃农妇家的粮食。

原来,这日士兵骑着军马出门办事,路过农妇家旁边的树时,就临时把军马栓在树上,等他办完事回来就遇到农妇找他讨说法。

他到栓马的树边看了看,发现战马距离农妇家的谷堆还有一大段距离,根本不可能吃到粟谷。双方各执一词,案件陷入了僵局。要知道当时时局动荡,社会环境很不安定,若是不能刚正严明地审清楚案件,很可能会留给人把柄甚至引发哗变。

石敬瑭细细思索之后有了对策,他摆出一副凶狠的样子对农妇说:本官历来断案严明,绝对不会包庇犯人,你说他的马吃了你家的粟谷,他说没有,那么要查明真相还你们一个公道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战马的肚子剖开,看看里边有没有粟谷。

若是有,就以不遵守军纪为由将士兵下狱,并赔偿你的损失,若是没有,就以诬告为名砍了你的脑袋。

农妇听了有些害怕,但堂上看热闹的人起哄说定然不是诬告给她壮了胆,她便同意了石敬瑭的方法,石敬瑭看她点头就命人把战马牵来,剖开肚腹查看是否有新鲜粟谷。

石敬瑭斩农妇立威

战马肚子被剖开后,不多时就有人来报,说马匹肚子里并没有粟谷,只有一些草料。农妇吓得瘫倒在地,但也于事无补,石敬瑭派人将农妇捆起来当街斩首。

当时战乱频起,战马作为军事资源是很受重视的,因为一次小小的争端就杀了战马实在是有些小题大做。可石敬瑭不这样想,他觉得军民矛盾如果不了断清楚,今后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就难办了。

所谓杀一儆百,他要借这件事告诉众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所管辖的地区不会放过罪犯,也不会放过告刁状的人。

这件事情很快传开,太原地区的百姓都知道石敬瑭治理严格,动不动就要杀头,于是都安分守己,很多偷盗、打架之类的事件和纠纷也少了很多,从这一点上看,石敬瑭还是很有一些政治智慧的。

除此之外,石敬瑭还恩威并施,曾经有百姓在地下挖出过一些黄金,不敢私自留下,将黄金献给石敬瑭,石敬瑭说,地下所藏之物不是国家所需要的宝物,不必归公。

百姓听了喜笑颜开,出门就宣传石大人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就这样,石敬瑭的官声也越来越好。

君主猜忌,无奈自立

先前石敬瑭跟随李嗣源李存勖兄弟征战,还娶了李存勖的女儿为妻。但李存勖死后,李从珂并不信任石敬瑭,他认为石敬瑭镇守边关要塞,一旦有反心势必会对后唐政权形成威胁,所以他几次三番要削减石敬瑭的兵权,还对他暗下杀手。

被君主猜忌让石敬瑭无法偏安一隅,无奈之下他向契丹求助,承认了当时由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控制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归属于契丹,还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作父皇帝,自称儿皇帝换取契丹对后晋政权的承认。

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很多人认为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的燕云十六州是直接由石敬瑭献给耶律德光的,

但实际上当时的燕云十六州被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父子实际控制,赵氏父子想要契丹出兵帮他们打下中原,扶持自己做中原王朝的皇帝,才勾结契丹,把燕云地区送给耶律德光。

本来契丹人已经有意帮助赵德钧父子攻打中原,扶持傀儡皇帝。可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石敬瑭的谋士建议他与契丹做交易,承认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换取契丹对自己的军事支持。契丹人衡量了赵氏父子和石敬瑭的实力,最终决定扶持石敬瑭登上皇位。

以结果为导向来看,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件丧权辱国的事件里确实有石敬瑭的掺和,但他也只是动动嘴,口头承认了割地这回事,实际上燕云地区还是被赵氏父子献出去的。

契丹人占据了十六州的有利地形,对中原地区骚扰不断,给后来的北宋构成很大的隐患,一来二去,这笔账就记到了石敬瑭的头上,谁让他是最终获益者呢。

人们常以“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形容动荡不堪的五代十国,五代君主中石敬瑭的帝王德行可以说还算是比较好的,他在位期间制订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恢复民生的决策,务农桑、通商贾,充盈府库,缓解了乱世之下的财政危机。

尽管身负骂名,但他确确实实曾经为百姓做过一些实事,至于功过是非,就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

公元1193年,铁木真部落一个名叫术赤答儿马剌的牧马人,发现他的十几匹战马被人偷走了。术赤答儿马上拿上弓箭,骑上马就沿着足迹追了过去。

几个时辰后,术赤答儿在相邻的札只剌惕部大汗札木合绐察儿的牧场中发现了自己的马。

绐察儿很顺利地偷到了铁木真部落的马,一帮人正在沾沾自喜、互相吹嘘,根本没防备到神射手术赤答儿已经摸到了营帐之外。

愤怒无比的术赤答儿在帐外张弓搭箭,只一箭就贯穿了绐察儿的胸膛。术赤答儿则趁着混乱,把自己的马赶回了牧场。只是高兴的术赤答儿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箭,点燃了一场部落混战,蒙古草原的部落平衡被打破。

彼时的蒙古草原,大大小小的部落间征战不断,但蒙古部、札只剌惕部、克烈亦惕部和塔塔儿部这四大部落却保持着表面的和平。大家都在吞并弱小部落,扩大自己的地盘,积蓄力量,处在暴风雨前的平静。

此时,铁木真在经过了几年的斗争,已在蒙古部里确定了绝对权威,部落团结,也建立了一只强大的军队,但却未经历过与大部落的战争,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战胜札只剌惕部,或者说还需要时间做更多的准备。

小人物术赤答儿的这一箭,让蓄谋已久的札木合找到了机会,立马不犹豫地就点齐了三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奔向铁木真而来。铁木真不得不被动迎战。

面对强势地札只剌惕部大军,铁木真的部下群情激愤,都抱着破釜沉舟地决心纷纷请战。铁木真顺应人心,让手下各部各回驻地,整顿人马,准备战斗。

然而,铁木真内心却是冷静的,他在思考着,这场战斗该怎么打。从形势来看,札木合举全部落武力,是抱着灭了蒙古部的念头而来,这一仗是躲不过的。可是,如果自己也举全部力量与之对抗,败了,那自己多年的努力就将全部付之东流;胜了,自己的实力也将大打折扣,又怎么在其他部落的虎视耽耽下生存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他留下了木华黎、者勒蔑、速不台、博儿术、忽必来等几个亲信和四个弟弟,开始了头脑风暴,商量着该怎样既能渡过眼前的难关,又能削弱札木合实力,保存自己实力的方法。

一番规划,在速不台和木华黎两人的献计下,铁木真定下了“佯败固守,借力铲除异己”的八字战略方针(这是我总结出的,并非历史原话,哈哈)。

首先,铁木真将自己部落全部民众迁入一个叫哲列谷的山谷中。这个山谷有个好处,四面都是险峻的高山,只有一个非常易守难攻的峡谷出口。如果战斗失利,大军可撤入谷中,守住谷口,敌人根本难以攻入,以此保存部落实力。

然后,将迎战的战场摆在答兰巴勒主惕。答兰巴勒主惕是沼泽地形,不利于快速冲锋的骑兵。

因为札木合的擅长的作战方式,就是用大量的骑兵冲锋,快速地收割敌方的战斗人员,同时,札木合的缺点是易急躁,不擅长防守。铁木真的军队就能利用地形的熟悉减弱札木合军队的机动性。

最后,铁木真决定让主儿乞部等被征服的部众为先锋,让他们去和敌人硬拼,以达到借力铲除异己的目的。事实上,在战事结束后,做先锋的主儿乞等部是损失惨重,几近于溃不成军,元气大伤。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主儿乞等就看不出来吗?当然,都是千年的狐狸,练成的精,主儿乞等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但又为什么不反对呢?

第一,铁木真在安排先锋时,也让自己的部将察合安兀阿率领捏兀歹部一起做先锋,同时,还将所有军队分成十三个古列延,由自己的大旗统一指挥;(这就是历史上称此次战斗为十三翼之战的由来)

第二,彼时的战斗,只有冲在前面,才有机会抢夺到更多战利品,所以,当先锋并不让人反对,甚至还有此许光荣;

第三,主儿乞部本就是被征服者,当初就曾立下出征作战时为先锋的誓言,就算是知道危险,也并没有反对的实力。等到战斗结束后,元气大伤,虽然知道自己被人摆了一道,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战斗开始后,一切都按铁木真的设想进行着。

札木合的军队来势汹汹,几个回合下来,铁木真就将军队撤入山谷中,任札木合的军队怎样冲锋,都攻不破谷口的防御,只是徒增伤亡罢了。

气急败坏的札木合,弄来了七十口大锅,将先前俘虏铁木真部士兵丢在锅中煮成了肉酱,强行分给他的将士们吃。又将被俘的捏兀歹部首领察合安兀阿在谷口处斩,首级挂在马后拖得面目全非。

然而,札木合的暴行却事与愿违,不光是激起了铁木真部士兵的同仇敌忾的愤慨,又让札木合手下的将领和士兵看到了他的残暴,心生不满,直接导致后来很多部众归附铁木真部,增强了铁木真部的实力,这是后话。

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札木合只得撤军。据说,这是铁木真(成吉思汗)打的第一场也是仅有的一场败仗。看似失败了,却增强了实力,还削弱了非嫡系的实力,这操作拉风吧。#成吉思汗#

一个小人物引发的部落混战,彻底打破了蒙古草原部落间的平衡,铁木真虽吃了败仗,却意外地实力大增。历史真有趣!

值得收藏,与生肖有关的成语。

(供参考)

【鼠目寸光】据说老鼠目光只有一寸之远。比喻目光狭小见识短浅。

【投鼠忌器】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抱头鼠窜】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失败后狼狈逃跑。

【胆小如鼠】胆子小得像老鼠那样,形容胆子小,不自信的人。

【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对牛弹琴】对着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

【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泥牛入海】泥塑的牛一入海中就化掉了。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虎视眈眈】像老虎要捕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掠夺。

【与虎谋皮】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就不能成功。

【为虎作伥】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

【如虎添翼】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更加强大了。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兔死狗烹】兔子死尽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兔死狐悲】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龙腾虎跃】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龙争虎斗】像龙虎一样争斗。比喻势均力敌的各方之间,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

【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

【画龙点睛】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地方简明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不恰当的事,以致弄巧成拙。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引蛇出洞】比喻引诱敌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马到成功】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马马虎虎】指做得一般,还过得去。也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也比喻事业像万马一样快速发展。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汗马功劳】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现泛指大的功劳。

【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悬崖勒马】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羊肠小道】形容山路崎岖,也指道路狭窄而清冷险峻。后来一般指人心胸狭窄。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顺手牵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

【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尖嘴猴腮】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猴年马月】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

【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闻鸡起舞】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奋起。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呆若木鸡】形容人因恐惧或惊吓而愣住的样子,就像木头做的鸡,一动不动。

【杀鸡取卵】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狗急跳墙】狗急了,也能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的行动。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厉害。

【狗仗人势】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狼心狗肺】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猪狗不如】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肥猪拱门】比喻送上门来的利益。

【指猪骂狗】拐弯抹角的骂人。

【泥猪瓦狗】比喻无用之物

在云南陆良县有一个诡异的山谷,狭长陡峭,几百年前,有人骑马经过此地,发现无论如何驱赶,马儿死活不肯踏入山谷一步。

近些年人们发现,不仅是马儿,任何家畜一旦靠近山谷的入口,就像见了鬼一样,想拼命逃离此地。

再看整个山谷,除了比较狭窄细长,并没有任何特异之处,人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并将此地命名为惊马槽。

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自然会有一段不同异常的传说,相传诸葛亮第七次生擒孟获时,孟获派出“木鹿大王”指挥生猛异兽与诸葛亮拼死一战,战况相当激烈,无数人,马战死。而当时交战的地方据学者考证就是惊马槽。因此人们猜测,这条山谷之所以如此诡异,一定是因为这里聚集了太多的冤魂所致。

后来随着此地被曝光,很多学者纷纷赶来,一探究竟。大多数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他们完全找不到这条山谷有什么特别之处。

后来,一位护林员在下山的途中,路过此地时,突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正想冲进山谷找个地方避雨,突然阴风阵阵袭来,从山谷里传出的声音,瞬间让他胆膻心惊,人类的撕杀声,战马的惨叫声不绝于耳。而且这声音越听越让人觉得恐怕,仿佛来自地狱一般,于是他也顾不上避雨,一溜烟跑回了住所。

正是由于他的这个发现,让另一个科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只身一人来到山谷,在山谷的中央地带发现了一个可以容纳一人的山洞,等到下雨天,他壮着胆子慢慢寻找声音的来源时,发现,声音就是从这个洞口传出。

遗憾的是,这个小山洞里光秃秃的啥也没有,它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科学家陷入的深思。

白天没有任何声音,只有打雷下雨的时候才发出声响,这是为什么?

在仔细勘察了山洞岩石的成份以后,科学家豁然开朗,因为这里的岩石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而二氧化硅正是磁带录音所需的成份。

科学家大胆猜想,由于打雷下雨的时候,山谷中产生了一定强度的电流,这个山洞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录音机,并录下了当时的声音,此后每逢打雷下雨,就会自动播放曾经录下的这些声音。至此,惊马槽声音的来源基本上已经搞清。

但是白天没有打雷下雨的时候,明明没有声音,为什么动物们却仍然感到恐惧呢?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是因为动物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声音,我们感受不到声音,不代表声音就不存在。

看完这个故事,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第一个发明留声机的人,他的灵感会不会也是来自于类似的自然现象呢?

纵观人类的每一个发明创造,似乎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发现火,然后创造了火。发现有些水稻有两个稻穗,于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发现有的牦牛不长犄角,于是培育出了无角牦牛。。。。。。

仔细想来,人们的每一个创造发明,起初都来自于对自然无微不至的观察,发现某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再不断的思考,试验,于是就有了新的发明。从这个角度来说,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是任何一项伟大成就的基石。

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在最平常的事件里发现最不同寻常的亮点。

李世民刚刚登基还没有站稳脚跟,突厥20万大军就趁机发兵长安城下。长安兵力空虚,危在旦夕,李世民果断带着六将六马出城迎敌。

武德九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发兵20万大军侵唐。沿途唐军丝毫不能阻挡突厥大军前进的脚步,很快抵达长安城外。

二十万大军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见者无不心惊。

问题是当时长安城防兵力空虚,接到命令的各路大军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长安。

当然了,长安兵力空虚的情况,颉利可汗是不清楚的。所以他派了一个使者去长安,意图探一下唐廷的虚实。

对李世民来说,此时一定不能示弱,若被对方看出一丝破绽,就将遭致灭顶之灾。

于是,李世民果断地扣押了突厥使者,明确地向颉利可汗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敢扣押你的人,是因为“我不怕你”!我之所以不怕你,是因为“我比你强”。用示强去迷惑敌人。

为了增强“我不怕你”的效果,李世民还冒了一个大险,仅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六马,来到渭水河边。

李世民对颉利可汗喊话,咱们双方是签过和平盟约的,现在你竟然不遵守盟约,率军来攻打我大唐,这可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

面对李世民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斥责,颉利可汗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心里盘算,对方是不是早有准备?

战场像死一般寂静,只有树叶在哗哗作响,河水涛涛奔流。李世民的六人六马与河水对面的二十万大军隔岸对峙,显得那么不对称,气氛很是严肃。

李世民也担心被对方识破,一旦识破,局面将一发不可收拾。他十分着急,暗暗盘算增援大军赶到的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唐军各路人马陆续赶到。顿时,人喊马嘶,旌旗招展,战马奔跑带起来的灰尘遮天蔽日。

李世民立刻命大军展开布阵,众将众星捧月般分列在他的两旁,看起来是那样威严,不可侵犯。

颉利可汗见唐军人马众多,气势威武,心生恐惧。自知不是对手,于是找了个借口,请求和李世民和谈。

颉利可汗这个时候想讲和,唐军各路大将哪能答应。你把事挑起来了,让我们从几百里外急急忙忙赶回来,你反而想讲和?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但李世民可没这么想,他很冷静。认为和谈应该是件有利的事,一是自己刚刚继位,还没有稳住阵脚;二是一开仗不管谁胜谁负,都会给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所以目前比较好的选择是就是接受和谈。这样,国家就可以避免战乱,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

至于突厥大军,他们前来无非是为了钱财,和谈后资助他们一些也是划算的。而且,此战即使把他们打败,他们将来也会死灰复燃,带来无穷后患。倒不如现在友好结盟,实现双赢。

于是,两天后,在长安城西渭水桥上,李世民和颉利可汗签署了和平盟约,双方杀马立盟,史称“便桥之盟”,又叫“渭水之盟"。

盟约签订后,突厥大军带着和平和大唐的礼物,回返家乡去了。作为友好往来,颉利可汗又给大唐送来3000匹马、10000多只羊。双方被和平友好的气氛笼罩着。

“便桥之盟”后,经唐朝的离间,突厥裂解为东、西突厥,西突厥与唐结成友好邻邦,东厥则于贞观四年被唐朝所灭。

李世民稳定突厥的心愿达成后,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

李世民的“天可汗”这个称号,就是那时候得到的。

他妥善安置了突厥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十多万降众,他们可以在朝廷做官,五品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人,他还将近万户少数民族迁入长安居住。

不能不说,李世民的眼光还是非常远大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如果觉得《恐惧战马 恐惧战马百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