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育儿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天天育儿网 > 澄海人事网 澄海人力资源

澄海人事网 澄海人力资源

时间:2023-02-23 02:38:20

相关推荐

澄海人事网 澄海人力资源

下午在办公室听八卦,有同事在聊教师工资的话题。负责人事的同事在说,他老婆在澄海当老师,月收入6.7千。说完,问了另一同事,你老婆在技校的工资现在多少?同事说他老婆今年没和他说过,每个月应该超过一万三了。同样的职业,差距却是这么大。

“我虽死,你们不用痛心,中国必定会胜利”

1879年,爱国华侨领袖蚁光炎于在广东澄海东里南畔洲村一贫困家庭出生了,不幸的是他的亲人在他3岁时都相继离开了他。从小蚁光炎终日与锄头、泥土打交道,苦累非常,也堪堪保个肚不空。

17岁时,他毅然决定 “过番”到南洋创业,历尽坎坷,但他从未言弃。白天,他在酒厂做杂工,早晚还得 帮助主管做家务,又苦又累,每月的工钱仅有两泰铢,他留一泰铢作为日常伙食生活费用, 一泰铢托人带给远在家乡孤苦伶仃的嫂子。

由 于劳务繁重,每到晚上饥饿难耐时,蚁光炎才 去挑担的小贩那里买碗粥充饥。当时,一文钱 可以喝一碗粥,另加一根油条。为了省钱,他 征求小贩,可不可以每次一文钱只喝一碗粥, 不吃油条,留在下一次再喝一碗粥,小贩最终 同意了,这真是“一文钱掰成两半花”。

蚁光炎在柬埔寨的酒厂苦干六年,仍一无 所有,看不到出路。于是,他下决心离开酒厂, 前往泰国曼谷,投靠堂兄蚁潮命,在“祥记” 酱园当上一名杂工。因他勤劳诚信,被老板看 重,遂被任命为领班。不久之后,老板还将押运货物、货物进出口报关的差事也交给他。

蚁光炎身兼三职,业余时间还接手其他商行的督货事务。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蚁光炎 把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三百泰铢作为本钱, 开始经营运输业。由于他经营有方,几年间, 其公司就迅速发展起来。

1936年开始,他先后担任了中华总商会主席、报德善堂董事长、中华赠医所主席,还有潮州会馆、火砻公会、天华医院、华人学校等大批华侨社团的重要职务。他带头致力于中泰友好、社会繁荣、公益福利、家乡救灾、抗日救国等活动,为泰国社会和祖国故里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在最危急的时刻,泰国华侨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蚁光炎把公司的全部业务交给妻子刘若英和侄儿蚁美厚管理,挺身而出,高举抗日救国旗帜,誓与祖国共命运、民族共存亡。

1 9 3 9 年夏天,他提出“加强抗战,开发云南”的建议,被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采纳。为了保障抗战物资供给,他带头捐款十万元,动员侨商投资,共同开发云南边境的佛海地区,建设农垦生产基地。这个生产基地十分重要,它既是运送抗日物资的转运站,又可以生产粮食支援前线。

1939年底,在重庆出版的《华侨先锋》一卷十六期中曾披露:蚁光炎先生对祖国抗日异常尽力。抗战开始后,他领导暹罗侨胞献纳捐款总计六百万元以上,加上推销救国公债和捐献大批抗日物资,数量更为庞大。可见蚁光炎时时刻刻心系中华民族安危,倾一己之资于抗日救亡。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蚁光炎开始从事商业贸易,兴办船务,创设工厂,大办火砻,事业遍及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地。

为了抗日将士御寒的需要,蚁光炎曾以华侨慈善机构“报德善堂”的名义组织侨胞捐献衣物,三天之内就把泰国的布匹买光了。

蚁光炎不仅积极发动泰国华侨以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祖国抗战,而且还自1939年5月起冒险回国,辗转奔波于广东、香港、重庆等地,除向国内国共两党有关方面报告侨情、捐款慰劳抗日军民、谋划救济家乡受难同胞和接洽沟通侨汇外,还号召华侨投资西南大后方,得到国内各界的重视和侨胞们的响应。

1 9 3 9 年,曼谷的抗日派和亲日派、爱国者和卖国贼之间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亲日派头目派女秘书上门,花言巧语诱迫蚁先生,只要他放弃抗日活动,可以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蚁先生听后勃然大怒,义正词严地回绝:“我一生只做正义的事,不要不义之财!”当即把她赶出去。

各种威逼利诱不成,日伪对蚁先生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亲友劝先生“趋避为上”,而先生义无反顾,铿锵回答:“职责所在,大义所在,我岂敢以生命自私!”日伪见利诱威胁不成,便决定下毒手。

1939年11月21日晚10时许,蚁先生在戏院前接家人打开车门时,凶手向蚁先生开枪。蚁先生中弹倒在车内,凶手又连发三枪,均击中后背要害,蚁先生一腔热血染红了曼谷耀华力路。

蚁先生因伤势过重,无法救治。在弥留之际,他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家属:“我虽死,你们不用痛心,中国必定胜利!”一代爱国侨领赤胆忠心,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殉难,终年60岁。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蚁光炎先生的光辉一生,为祖国盛衰兴亡,为中泰人民友谊,为社会公益福利,为华侨侨眷服务,奋斗不息,丰功伟绩,贡献无限。他殉难后,各方痛惜,世人悼念,后代景仰。他爱国爱乡的伟大精神和品格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实行经济侵略,掠夺海南资源

海口和大陆一衣带水,是交通枢纽,也是战略要地。日本国资源缺乏,侵占海口地区后,为便于掠夺海南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计划将海南建成南进基地,对码头、机场、公路都加以扩建。把原来的书场码头扩建成秀英码头;腰斩原琼海路(琼山府城至海口)扩建飞机场;沿机场东侧另建琼海路(建国后加宽、降坡并铺沥青路面成为现在的海府大道);从新华南路和东风路交叉口起,经大英山、白坡至秀英坡建新路,以取代原澄海路从公路头经罐头厂至秀英坡段,并铺上20厘米厚的优质水泥,直至秀英码头;在市南10公里的琼山县尚导坡修建南渡江铁桥(1940年6月开工,1942年3月建成通车),使军车能从海口直达岛南的另一战略要地榆林。这些工程,为了保密和防止破坏,施工骨干队伍为日本人,其次地使用台湾人和朝鲜人,一般粗工重活用中国人。征集中国民工方式之一是通过保甲组织派工。劳工非常艰苦,日本人派出工头巡逻监督,对稍不如意的民工,轻则手打脚踢,重则棍打鞭抽。为防止早退,收工时也要排队点名,并当日发“工资”。日军占领早期工资是每人每天发军币三角(按市价可买米1000克),中期直接派发大米一铁筒(约250克),晚期分文没有。据琼剧院吴梅同志说,当时他的姐姐才23岁,因一家六口无分文收入,被迫到飞机场做工,每天不到放工时间,全家人就围住火炉,火炉上煮着清水,专等姐姐回来。眼看水煮开后翻腾滚滚,一家人个个饥肠辘辘,觉得时间慢极了。好不容易等到精疲力竭的姐姐回来了,打开小包,只有一小撮米,大人既匆忙又小心地把它倒进大锅里煮成每碗米粒历历可数的稀饭充饥——当时海口不少家庭就是这样过日子的。

有一件事使我毕生难忘。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天),我还是一个少年。有一天独自呆在家门口,来了4个外地人向我问路,我怔住了,因为一看,他们每个的大腿以下都长满脓疮,糜烂到几乎体无完肤,面容枯稿,简直看不出他们的年纪。后来他们知道我也懂粤语,便说他们要回故乡,身上带有大米,只想借个炉子煮饭,我答应了。在攀谈中,我知道他们原是香港工人,因失业“应募”到石碌为日本人开矿,海口地区也有不少台湾省人。很多人都因受日本工头殴打、挨饿、患病死去,幸存的也半死不活了。他们是从九死一生中逃出来的,脚上的疮是石碌的常见病。他们穷极了,但不求施舍,饭后蹒跚而去。我目送他们远去,并祝他们逃出“虎口”一路平安。我想年幼的我,所能做到的仅仅是供给他们炉灶、柴薪、淡水等区区之物,这能算是“雪中送炭”吧!

“大米是个宝”,海口居民在日占时期对这体会最深。当时百业凋零,不少靠典当或亲友接济过活,米缸没有隔夜粮。有时对外交通断绝,发生全市性粮食恐慌,粮价飞涨,居民只好吃番薯或秕糠度日。在市北海甸村一带,就有好些人专吃米糠充饥,为了容易咽下,采用煮、蒸、炒等多种烹饪法,但终因消化障碍得病,死亡。

我是@陈姐谈历史,每天给大家分享凄凉悲壮的历史故事,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摘自抗日战争纪念网

看了这段记实,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悟。抗日战争我们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远不是如神剧般的轻松。

对于当年日军的残暴行径,本人的态度是不回避历史、不夸大史实、不鼓动大家仇视日本,但作为曾经受难的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了解这段历史!!!

作为华夏子孙,都该好好了解真实的抗日战争状况,正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以此来警醒后人!!

如果觉得《澄海人事网 澄海人力资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